課程進度
1課程簡介、相互認識、交換意見
2 導論(一)近代台灣原住民族社會文化之發展問題
3(二)概念與觀點建立:台灣原住民族問題之全球與台灣經驗;原住民族基本法與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及原住民族自治問題
4認知篇(一)現代化、都市化與全球化與自然災害下的原住民族:原鄉與都會部落
5(二)各族簡介:族群分類認同、身分、人口分布與傳統社會結構 (交報告企畫影片)
6(三)民族宗教之發展----基督與天神的對立
7 (四)民族政治之發展----原住民族自治?
8(五)民族經濟之發展----達娜伊谷生態觀光
9(六)民族語言之發展----語言巢故事
10(七)民族知識與教育主體性之發展
11(八)原住民生態智慧與環境永續
12(九)民族之社區建築----社區美學的對話
13(十)民族之土地領域----保留地或領域
14(十一)未來:原住民族自治?民族文化融合、揉碎?多元文化論
15(十二)總結:原住民族研究、原住民族知識與研究倫理
16學習成果發表與分享----同學報告 (交期末報告)
評分標準
上課用書
汪明輝 《台灣原住民族社會發展讀本》,台北:編者。
王嵩山 《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
簡扶育 《祖靈昂首出列--台灣原住民族群像》,台北:幼獅。
早期的發展論者,總將非西方之民族文化習俗、價値觀視為發展之阻礙,爲求達到像西方之發達成就,必先排除這些阻礙,亦即消除民族文化特性。然而70年中期之後'紛紛出現所謂基本需求途徑(basic-needs approach )、目我依賴發展(self-reliant development)、生態發展(ecodevelopment )、内向發展(endogenous development )等不同策略之提出,顯見西方發展模式盛行25年後,已受到嚴厲批判和修正,一群學者透過對非洲、拉丁美洲及亞洲原住民發展經驗之硏究,帰結出發展帶來的衝擊,如貶抑在地知識;瓦解用以維繫生態系統完整和生活穩定之必要社會與技術關係;製造匱乏;儘管國外大力資助,但貧窮增加;拉大貧富差距,增加族群街突;強化國家造成前述情形之作用者角色;將計畫之失敗歸咎於被犧牲的人群或自然環境等。而要避免諸種傷害之持續,指出唯有人類回歸「適宜生活」(right livelihood )價値,即「過著簡單生活,讓他人更易生存」(Wisner et al 1995:102・103 )。雖然多數人認為經濟發展有其必要,卻不再認爲非西方國家或民族必須接受西方社會價値,民族文化埒性、傳統價値不再被視爲阻礙(ibid.ₜ:16-17 ),亦即國家發展可與民族發展相協調。
根據Stavenhagen之觀點,原住民民族發展之原則大致如下:
(一) 民族發展要求:決定自身事務之權利;參與決策組織與過程;推選代議士參與政治;傳統文化受尊重;有選擇發展類型之自由。
(二) 維持對自己土地、資源、社會、文化之控制,自由地與國家建立關係。
(三) 爲内向(反求諸己)發展:從内部找到因應挑戰之資源與創造力,並非專斷
(autarchy )、自我孤立,亦非閉鎖在傳統「博物館」,而即使選擇孤立,亦是其自由。
(四) 民族發展是要站在傳統結構基礎上,因應和吸收現代化知能,以發展自我特色,均衡或調和其間矛盾,而非揚棄傳統,一味追求現代化。
(五) 民族發展是民族社會文化全面性發展,而非僅是經濟發展。
(六) 民族發展不是非要打破現有國族(nations ) >或破壞國族締建(尤其第三世界),而是予以重新定義,認清並正當化其爲多元文化民族所共同建立,非單一民族或優勢族群所獨佔。
(七) 民族發展亦不是製造部族主義(tribalism )以摧毀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階級,而是確認除了階級外,民族認同、社群(community )同是社會整合原則。
(八) 民族發展能重新思考地方發展計畫之性質、目標,如水墻的興建、經濟作物引進等,並始終將民族的需求、期望、文化特色,以及族群自身草根性參與作為考量之前提(Stavenhagen 1990:90-91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