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系楊長螢、郭彥妤 德國世大運為臺灣拿下品勢金牌
臺師大運動競技學系115級郭彥妤、116級楊長螢攜手北市大的陳歆雅,代表臺灣出征2025年德國世界大學運動會跆拳道品勢項目,在公認品勢項目中穩定發揮,展現高度同步性與充沛氣勢,拿下與南韓並列最高的8.966分;自由品勢則搭配東方風格音樂,三人零失誤超水準演出,斬獲8.732分,最終以平均8.849分為臺灣奪下歷來首面品勢團體金牌,成功為品勢項目開啟世代交替新篇章。
FISU 提供
制度撐起競技高度 黃珮昀教練陪伴選手成長奪金
競技系楊長螢、郭彥妤 德國世大運為臺灣拿下品勢金牌
臺師大運動競技學系115級郭彥妤、116級楊長螢攜手北市大的陳歆雅,代表臺灣出征2025年德國世界大學運動會跆拳道品勢項目,在公認品勢項目中穩定發揮,展現高度同步性與充沛氣勢,拿下與南韓並列最高的8.966分;自由品勢則搭配東方風格音樂,三人零失誤超水準演出,斬獲8.732分,最終以平均8.849分為臺灣奪下歷來首面品勢團體金牌,成功為品勢項目開啟世代交替新篇章。
FISU 提供
制度撐起競技高度 黃珮昀教練陪伴選手成長奪金
「我要善盡文化傳承責任,讓排灣的美被世界看見。」來自臺東縣達仁鄉土坂部落的體育系115級lja kedrekedr ladan周冠鈺,是「TjuaBar Maqacuvucuvun(TBM土坂部落青年歌謠傳唱隊)」的隊員。今年暑假TBM成員返鄉教導孩子唱族語歌謠,讓部落孩童從排灣族古謠中聽見祖靈的聲音。除此之外,她也積極在各類活動中融入排灣族元素,像是,2024年參加北區大專學生原住民族族語歌唱大賽,以排灣族歌謠獲得全國第二名;並於114體表會跟來自屏東縣三地門部落的114級陳佳佑合作將排灣文化結合古謠與舞蹈編排,展現文化自信,宣揚排灣族文化。
承接家族期待 將排灣文化發揚光大
周冠鈺成長於土坂陳頭目家族,根源來自屏東縣來義鄉舊古樓部落,因日治時代的遷移政策而移居土坂,lja ladan ljaelep陳美花頭目從小被排灣文化浸潤,深知頭目的責任與傳承之重。她說:「身為頭目家族,要比別人做得更多,學習完整文化,同時也嚴格要求子孫要傳承文化,很感動看到冠鈺身體力行傳承排灣文化。
「傳唱歌謠是一條靠近祖靈的路,而學會唱自己的歌,便是傳承的起點。」TBM由 lja keljen taligu 歌樂恩老師於2017年創立,從引導青少年建立身份認同,到逐步背負起文化責任,當年的孩子如今的TBM Giyu kaljuvung團長攜手部落青年,主動協調場地排練與長者文化互動責任,因為唱歌不僅是學習族語,更是一種與祖靈對話、與部落土地重新建立關係的方式。
臺師大世大運蓄勢待發 吳正己校長赴國訓中心加油打氣
德國世大運將於7月16日至7月27日舉行。臺師大吳正己校長於7月10日偕同體育室李佳融主任、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張育愷主任、季力康特聘教授,以及競技系何仁育副教授前往國家訓練中心探視選手,並由國訓中心執行長龔榮堂親自接待,展現師大對體育人才的高度重視。
「師大永遠是你們的家。」吳正己校長表示,感謝國訓中心對運動選手的悉心照顧,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與保障。近年來,師大積極承接國科會計畫,將運動科學導入訓練系統並持續優化場館設備,證明師大具備培育唐嘉鴻等頂尖選手的實力。他勉勵選手們:「得牌是每個選手的目標,期許大家為自己的人生贏下一面獎牌,師大永遠為你加油。」
國訓中心提供完善後勤 支持選手發光發熱
頂尖選手的背後,是堅強的支援系統。龔榮堂執行長表示,國訓中心提供完善設施、科學訓練與專業醫療,讓選手無後顧之憂,全力備戰國際舞台,為臺灣培育永續運動力。教育輔導處皮友華處長補充,選手在培訓期間仍可正常修課,授課教師配合選手訓練實施彈性上課時間,若為碩博士班學生,則由原校教授授課,實現課業與訓練的無縫接軌。
在師大當校園記者真的很好玩,可以深入了解校園內各院各系發生的很多故事,用採訪可以直擊他們的內心,常常聽到理工生跟我說,感謝妳來採訪,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領域及生活;當然,也可以主動採訪自己有興趣的議題,然後一試成主顧,像是我原資中心的新聞,也是寫好寫滿,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然而,記者採訪還是要有一定的界線感,畢竟妳是採訪者,我盡量從第一人生的角度去感受,但採訪結束還是保持一定的界線感,保持寫文章的中立感。
產學合作推動語文創新 資教所創作寫作桌遊與AI敘事實踐
資訊教育研究所陳志洪教授在7月5日於臺師大教育大樓舉辦「讀步經典研習暨陪跑計畫成果展」,展示《數位學習與敘事》課程學生的學習成果,並邀請種子教師分享如何將「寫作桌遊」實際應用於教學現場。臺師大配合教育部「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積極結合人文素養與數位科技,開設七門跨域課程,致力於培育具備批判思維與創新能力的數位人文人才。陳志洪教授表示,「數位敘事課程著重於遊戲式數位學習與科技強化語言學習。當科技與人文共構,學習就會真正活起來。展現臺師大在跨域教學、語文教育創新、產學合作模式與數位素養融合上的多元努力。」
臺師大遊戲式學習研究室發揮資教所優勢結合AI寫作工具、AR應用與APP平台,研發多套「卡牌寫作」教具,從「部件獸故事創作」到「讀步經典層次閱讀」,形成「卡牌寫作→卡牌創作→卡牌閱讀」的完整學習架構,並導入「雙媒材鷹架」設計理念,強調卡牌操作與科技互補,提升學生在認知、情意與態度學習。
資教所黃琪芳博士生表示,「資教所的學生有不同背景及人文底蘊,我們共同的目標就是利用數位科技,讓人文變得可視化。」文人系列桌遊,將文人境遇轉譯成圖卡結合AR,配合雙碼理論,從視覺及聽覺兩種輸入,增加學習效能,像是「超時空座談」平台,讓古人透過科技連結重生,增加互動對話。雲林虎尾國中陳主欣老師表示,特教學生學習語文需要看得到的輔助,這次應用「議起上奏」寫作桌遊配合六頂思考帽,循序漸進了解論點與論證間的關係,最後連結生活經驗,鼓勵學生透過遊戲書寫文章。
從宜蘭到世界 王奕翔全副武裝用吊環讓世界看到臺灣
王奕翔,現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研究所,專項為競技體操吊環項目。從宜蘭公正國小展開體操之路,這項融合「難、新、穩、美、力」的運動,不僅鍛鍊體能,更塑造了一顆永不放棄、堅定向前的心。選手時期,我曾在國內賽事中橫掃多面獎牌,卻在大學時期一次跳馬落地時十字韌帶斷裂。復健過程漫長又煎熬,我沒有放棄,選擇轉攻吊環項目,並在第114屆全大運奪下金牌。那時,唐嘉鴻學長一句:「讓我們一起讓世界看到臺灣體操」,點燃了我重新追夢的勇氣。我以個人選手身分進入國訓中心,踏上國際賽場,並在2025競技體操世界盃挑戰賽連續兩站勇奪銅牌。那一刻,我找回了曾經失落的自信與夢想,也更堅定地走在這條體操之路上。
「感謝在師大訓練時,翁士航教練總是細心照顧我的身體狀態。現在才能以更強健的體能應對高強度訓練,並持續優化體操套路。」臺灣體操近年成績亮眼,人才輩出、競爭激烈,想要代表國家出賽,需先通過全能選拔,才能進入單項決選。我從不與他人比較,自律自制早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專注提升地板、跳馬、單槓等全能項目,同時在最擅長的吊環上,挑戰5.5至5.8的高難度套路,只為在關鍵時刻穩穩拿牌。「只要給選手一個合適的環境與機會,臺灣體育就有機會在國際上發光發熱」。體操選手所仰賴的,除了天分與努力,還有背後那份持續不斷的資源支持。從肌力營養、器材設備到海外移地訓練,都是我們邁向榮耀的基石。目前我仍無任何贊助資源挹注,誠摯期盼國人與企業的支持,讓我有機會為國爭光,讓世界看到臺灣。
臺師大選手備戰2025德國世大運 全力爭取國際榮耀
有「小奧運」之稱的第32屆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將於2025年7月16日至27日,在德國萊茵魯爾地區舉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共有4位教練與19位選手入選,橫跨田徑、桌球、跆拳道、游泳、排球、網球與籃球等七大項目,將代表中華隊爭取國際榮耀。臺師大體育室李佳融主任表示,入選國手多為曾參與國內外頂尖賽事的優秀運動員,具備強大潛力與豐富經驗,期望他們在德國賽場上再創佳績,讓世界看見臺灣,也看見臺師大的深厚培育實力。
從傷復出 臺師大選手逆境奮戰走向國際
進入田徑與游泳等國際賽事,須達到標準。選手唯有不斷突破自我,才站上世界舞台。然而長年高強度訓練與頻繁征戰,讓選手承受巨大身心壓力。頂尖選手不找藉口,而是尋求方法,透過心理調適與有效復健,持續展現國際風範。田徑好手陳彩娟於2025南韓龜尾亞洲田徑錦標賽參加女子七項全能決賽,以5608分奪銅並達標2026名古屋亞運,她以堅持信念挺過傷痛為中華隊隔27年再度在七項全能奪牌,目標拿下世大運持續為國爭光;跨欄好手易柏安則克服傷勢,在女子100公尺跨欄跑出13秒58,奪得銅牌,展現韌性與潛力。「臺灣蝶王」王冠閎114全大運帶傷完成100蝶五連霸,並於50蝶游出24秒16,刷新全國紀錄,展現驚人體能與堅毅心志。桌球選手黃彥誠曾在成都世大運助中華隊奪得男子團體銀牌,展現穩健技術與國際競爭力。
臺師大運動競技系研究所王奕翔,6月20日參加由國際體操總會(FIG)主辦的2025體操世界盃挑戰賽塔什干站,頂著水土不服身體不適,仍交出具水準表現,在吊環項目挑戰5.3的難度分,從動態流動到瞬間靜止,展現出強大肌群控制能力,最後以720度旋轉落地,獲得實施分7.94分,最終以13.3分摘下銅牌,展現不屈不撓競技精神。王奕翔表示:「0.25分是我與金牌的距離,給我不小的鼓勵。連續兩站奪牌,證明我的實力能站上國際舞台,透過參加國際賽來檢視訓練成果,回國後再與教練討論修正,全力備戰下一場比賽,競技體操不跟別人比較,而是自己的全面進化。」
臺師大推動社會情緒學習成果豐碩 引領教學實踐與創新
臺師大社會情緒教育與發展研究中心(SEED)於6月14日在公館校區舉辦「第二屆BEST ME師資培訓之旅:社會情緒學習專題研討暨成果分享會」,邀集專家學者與各級教師齊聚一堂,交流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的教學實踐經驗。活動吸引逾230位教育工作者熱情參與,由宋曜廷副校長、教創中心陳玉娟主任、體育系林靜萍教授及多位師長共襄盛舉。
宋副校長致詞時指出,面對劇烈的社會變遷與後人類時代的挑戰,SEL議題日益受到重視。當代教育的重心,也從以往偏重認知,逐步轉向情意層面。他進一步說明,實證研究顯示,短影音雖廣受青少年喜愛,卻可能削弱專注力並影響學習成效。SEL協助學生「拿回主體性」,從自我覺察出發,重新掌握學習主權。SEED中心主任陳學志表示,臺師大積極建構跨校、跨階段的SEL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透過系統性的課程設計與教練制度,協助教師強化社會情緒素養與教學幸福感。本次活動共培育22位種子教師,期盼將SEL理念深植教學現場,培育具備同理心與韌性的下一代。
理論與政策並進 專題演講聚焦SEL發展藍圖
麥劉湘涵展現教練實力 帶領陳洛臻獲得亞青賽銅牌
第18屆亞洲青少年競技體操錦標賽6月13日於韓國堤川熱鬧展開,小師大女將陳洛臻不僅協助中華隊女子團體以136.396分拿下第四,更在高低槓項目中以難度4.2加上實施分7.266,最終以11.466分拿下銅牌,為中華隊拿下亞青杯唯一一面國際獎牌,格外珍貴。此面銅牌不僅是陳洛臻首面國際賽獎牌,更是麥劉湘涵教練首度帶隊出征國際即獲獎的殊榮,展現她卓越教學實力。
亮眼新星陳洛臻 站上國際放眼下屆U15
師大校友邱沐恩促成臺新跆拳交流 回饋母校並拓展選手視野
新加坡跆拳道國家隊教練、臺師大競技系校友邱沐恩於6月10日率領青年選手代表團抵達臺師大林口校區,展開為期兩週的移地訓練與體育交流訪問。由體育室李佳融主任與跆拳道隊黃珮昀教練接待。邱沐恩教練表示,「師大是培育我成長的根,現在我茁壯了也回饋師大。這次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促成這次交流,並邀請臺師大優秀校友回娘家擔任講師,安排高強度課程及實戰演練,促進臺新兩地青年選手相互學習與成長,展現運動連結國際與深化教育的多重價值。」活動更邀請臺灣在地選手共襄盛舉,破百名選手熱情參與,落實資源共享、扎根基層,展現師大的教育量能。
邱沐恩匯聚菁英回饋師大 發揮外溢效應扎根基層運動
競技研究所邱沐恩教練畢業後赴新加坡擔任國家品勢隊教練,近年在國際舞台上戰績斐然。本次他攜手多位校友共同促成扎實的移地訓練課程,展現「人才輸出、回饋母校」的精神,也為臺灣基層跆拳道注入國際動能。邱沐恩表示,本次安排新加坡國家代表隊進駐臺師大林口校區進行為期兩週的移地訓練,並特別邀請退役國手李映萱教練到場指導,同時串聯校友資源,要請黃 體能訓練師帶領全中運培訓選手共同參與,發揮外溢效應,讓臺新青年透過技術交流彼此激盪,為臺灣跆拳道發展注入新能量。本次模擬賽的大贏家都來自臺師大競技系的校友,仁愛國中陳芊瑜教練與華僑高中蘇星宇教練,展現師大培育教練人才的深厚實力。華僑高中蕭雅芳教練表示,基層需要臺師大優秀選手加入教練行列,營造共好環境。
臺師大田徑隊臺灣國際田徑公開賽獲一金三銅 吳政諺破全國紀錄
2025年臺灣國際田徑公開賽於6月7日在臺北田徑場熱烈展開,臺師大田徑選手無畏烈日大雨保持節奏,穩定拿下一金三銅。運動競技系114級吳政諺表現亮眼,在男子400公尺以46秒31勇奪銅牌,不僅打破田徑名將陳傑懸掛十年的全國紀錄,同時達標亞運第一階段參賽標準(46秒50),有望成為臺灣首位以400公尺項目躍上國際舞台的運動員。競技系115級鍾欣儒突破自我最佳成績,在女子400公尺跨欄以58秒94拿下銅牌,跑進亞運第一階段參賽標準(59秒),未來將持續突破極限,爭取為國爭光機會。競技系蔡於儒副教授表示,我們以培育國際選手為目標,田徑隊與相子元教授合作,將運動科學應用於訓練,包含跑步追蹤系統、微型感測器與定位技術,協助精準分析選手每一步的速度與頻率,進而制定個人化訓練計畫,本次成績可展現臺師大在運動人才培育上的專業與深度。
「用翻滾改寫命運」——游朝偉教練的體操人生
在台東的體操教室裡,一位皮膚黝黑、眼神堅毅的青年指導著孩子們翻滾、倒立。他不是別人,正是曾為中華隊奪下奧運門票的體操好手——游朝偉。這位排灣族的體操選手,從小走過貧困與傷痛,一路靠著體操改變命運,如今,則選擇將這份「力與美」的信仰,傳承給下一代。
游朝偉出身台東,家境清寒,國小一年級就由「台東體操教父」董恆毅教練一手帶起。當時教練告訴他:「練體操可以幫忙家裡。」這句話深深烙印在心,讓他咬牙苦撐,走上了長達18年的競技之路。他曾為台灣摘下超過80面獎牌,自豪地說:「我的學費,都是用比賽贏來的獎金去給的!」
然而,榮耀的背後,藏著無數次與傷痛共存的日子。長年訓練讓他身體布滿傷痕,腰背中甚至有6根鋼釘與2支移動式鐵絲,一逢天氣變化便隱隱作痛。2019年,董教練因意外辭世,對游朝偉打擊甚鉅。他一度退出國家隊,選擇回到台東,延續恩師的精神,用溫柔與堅持陪伴著孩子們學體操。
但命運總有轉折。原本將全運會視為生涯最終章的他,在吊環、單槓、雙槓上奪下三面銀牌與全能銅牌,卻又因優異表現獲選參加世錦賽,並助中華隊取得奧運門票。儘管最終因傷無緣親征東京奧運,由隊友洪源禧接替出賽,他的貢獻,無人可抹煞。
臺師大田徑女將陳彩娟 勇奪2025亞錦賽七項全能銅牌
「亞錦賽的目標,我做給你們看。用獎牌開啟陳彩娟的黃金時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田徑好手陳彩娟,於5月30日參加南韓龜尾舉行的2025亞洲田徑錦標賽,以總分5608分拿下田徑女子七項全能銅牌,同時也達標參加2026名古屋亞運,這不僅是她個人首面成人國際賽獎牌,更是臺灣睽違27年後重返榮耀的證明。本次中華隊共拿下一銀四銅,展現臺灣在國際田徑賽場上的實力。陳彩娟歷經兩天賽程,挑戰100公尺跨欄、跳高、鉛球、200公尺、跳遠、標槍、800公尺等七項項目。其中她在跳高以1公尺72、鉛球以13公尺80皆拿下單項第一,展現優異綜合實力並善用戰略,最終穩穩守住銅牌,為臺灣爭光。
臺師大運休學院世壯運勇奪五金三銀五銅 展現運動價值與生命熱情
臺師大運動與休閒學院師長與樂活EMBA校友參與2025年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WMG Taipei & New Taipei 2025),與全球100多個國家、超過25,000名壯年選手,共同實踐「運動無界,人生無限」精神。運休學院在游泳、龍舟、桌球、籃球、網球、壘球與海浪救生等競賽項目表現亮眼,勇奪五金三銀五銅佳績,充分展現堅強競技實力與持續挑戰態度,實踐「我運動,故我在」壯年運動信念。
樂活EMBA熱血出征 以運動點燃「第三人生」
臺北市長蔣萬安致詞中表示,世壯運雖不像奧運追求極限,但我們看見無數「平凡而偉大的瞬間」。這句話反映臺師大樂活EMBA展現「運動無年齡限制,熱愛運動永遠不嫌晚」信念,用熱情與毅力開啟人生下一階段。
由臺師大林玫君學務長領軍樂活EMBA第五屆校友蘇勝中、第四屆校友李姿樺與黃縥雯參加混合龍舟50+組別,展現出絕佳默契與堅實體能,勇奪500公尺銀牌與200公尺銅牌。林學務長感性表示,「這次比賽最感動的是樂活學長姐的用心,從報名、組隊練習到豐富餐點,無微不至的照顧,讓我全心投入奪下獎牌,是我最熱血的回憶!」
臺師大王奕翔摘下首面競技體操國際賽獎牌 創下生涯新里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系研究所王奕翔,5月17日參加2025競技體操世界盃挑戰賽斯洛維尼亞站,在吊環項目挑戰5.3的難度分,展現出強大肌群控制能力,從動態翻滾到靜態平衡,他在高空中維持優雅的平衡動作,最後以720度旋轉完美落地,獲得實施分8.133分,最終以13.433分摘下銅牌,成功迎來生涯首面國際賽獎牌。「這面獎牌不僅是對過去堅持不放棄的肯定,更是未來新挑戰的起點。」王奕翔表示,拿到銅牌這張通往世界更高殿堂的門票後,我便開始思考如何提升肌力、體能、動作穩定度和細節,如何才能達到國際頂尖選手的水準。感謝支持我的所有人,我會更加認真用獎牌回報大家。」
(照片來自中華隊教練團)
沒有退路全副武裝 為熱愛的體操再拚一次
臺師大體操團隊奠定領航地位 開啟世代傳承
從選手到教練,從個人努力到團隊合作,臺師大體操團隊持續在全國競技體操錦標賽、U15世界中學運動會,乃至奧運殿堂展現實力,更在制度建構、人才培育與文化傳承,開創臺灣體操的新典範。「從一個人的執著,到建立航海艦隊,確立師大體操文化,這一切都是數萬次努力的必然結果。教練有遠見,才能帶領團隊穩定前行。當小師大建立時,曾聽過許多反對聲音,但透過獎牌與人才的培育,證明翁士航走在對的路上。」在競技系翁士航副教授帶領下,不僅培育出頂尖選手,更建立完整教練體系與運動科學系統,奠定臺灣體操界不可撼動的地位,開啟一條代代相承的金牌之路。
植樹成林 翁士航打造金牌教練團
「站上奧運頒獎台的那一刻,不只是對自身訓練方式的肯定,更讓我深刻體會到肩上的責任──唯有培養更多金牌教練、完善後勤體系,才能實踐心中理想的體操。臺師大體操隊以『教育與傳承』為核心價值,教練不僅是引路人,更是選手的成長夥伴。他們不只建立正確的運動態度、傾聽選手心聲,更結合運動科學強化表現,最重要的是,協助選手主導自身成長,理解團隊精神,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勇敢追夢。」
從教練走進制度──臺師大李佳融打造金牌跆拳道隊
從練習場上一絲不苟的訓練,到比賽場邊的陪伴支持,再到教學會議中的制度設計,一名教練背後的成功模式,背後往往隱藏著無數的辛苦與努力。
臺師大體育室李佳融主任自1997年接任臺灣師大跆拳道隊教練以來,他不只是一位訓練者,更是一位制度建構者。李主任始終秉持「文武兼修、全人培育」的教育理念,打造出一套涵蓋訓練、學業、心理建設、生涯規劃與國際視野的完整制度,在他一步步打造下,臺師大跆拳道隊不僅成為全台制度最健全的運動隊伍之一,更成為台灣跆拳道發展的制度典範。
生科系生命科學展熱鬧登場 推廣科普與自然保育
臺師大生命科學展「櫻花與鮭」5月3日在臺師大公館校區中正堂及教學研究大樓盛大舉行,充分展現生科系對於生物知識熱情及樂於傳遞科普知識,今年配合臺北科學日吸引近千名民眾共襄盛舉。生科展116級王昱程總籌表示,本次活動從二月就開始籌備規劃,從展覽主題海報發表到訓練講師分享,都由學生組織、分工並聯繫適合展覽主題的學長姐協助,在過程中成長不少,也感謝夥伴全力相助。
從生態觀察到生態保育 生科系推廣科普知識
生科系學會王品靜會長表示,每年迎新都會帶領新生前往和美山夜觀,從教科書到野外實察,加深加廣對生物的認識。生科系115級許哲瑋同學補充,生命教育是無價的,因為熱愛台灣生物創辦了「一日生科生態工作室」,透過自製臺灣生物小卡及帶領實際野外實察,讓小朋友更加認識臺灣原生動物並宣揚保育概念,讓台灣生態永續流傳。王昱程總籌補充,這次設有「寵物摸摸池」,讓一般大眾有機會接觸少見的生物,靠實際接觸可以顛覆對動物的刻板印象,可以增加同理心並建立保育概念。
臺師大車能日登場 高中職搶先體驗電動車與能源技術
臺師大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5月3日在臺師大和平校區汽車工場舉辦「車能開放日」,吸引近70位高中職學生參加。115級車能學會李峰州會長表示,本次車能日從學生需求出發,邀請陳韋任主任分享專業技術課程、張俊興助理教授介紹車能實務操作與未來趨勢及優秀學長回娘家分享就業經驗,讓高中職學生提早體驗大學生活、認識車能專業領域以及臺師大多元跨域的學習環境。
陳主任表示,車能所課程內容涵蓋新能源車輛、冷凍空調與電力電子,並整合AI、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技術,以對接企業需求為核心,強調車輛電動化、能源管理等應用導向的實務訓練。今年招生名額約40名,涵蓋高職動力機械群、電機電子群及普通高中學生,採學測、繁星、統測及技優等多元入學方式。「我們是個溫暖的大家庭,歡迎來臺師大。」
計畫經費挹注 打造全臺最優 先進車輛研究與實作場域 汽車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