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豪老師是師大的人氣教師,他只要開課通常就是爆滿的狀態,所以如果不知道通識課程要修什麼,可以優先考慮王老師的課程。老師的名課程是舞蹈鑑賞,因為老師本身是新古典舞團的舞者,所以舞蹈背景無庸置疑呀~。加上新古典培育舞者往學術路線發展,老師學術知識更是深厚。這次修的是師大原住民教育學程其中一門課程叫做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展演>,老師前半段會續細靡遺的說明各族的相關歷史背景,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原住民的歷史課程,後半段會針對國內相關原住民展演作介紹,期末有個小組報告。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展演(王宏豪)課程介紹

透過臺灣原住民族歷史和文化解說評析,以瞭解臺灣原住民族樂舞的基本元素、構成形式及其歲時祭儀和生命禮俗,並探索臺灣原住民族儀典和當代社會、歷史、文化的密切關係。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展演(王宏豪) 教學大綱&課程筆記

臺灣原住民族概論(史前-清治)

1. 世界語族: 世界語族是一個包含多個語言家族的大類別,這些語言家族之間存在某種程度的歷史或結構上的相關性。世界上的語言被歸納為不同的語族,而這些語族之間可能有共同的起源或某種程度的語言相似性。

南島語系 (Austronesian languages): 包括台灣原住民的阿美族、泰雅族,以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的語言。(佔地面積最大)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展演(王宏豪)

印歐語系 (Indo-European languages): 包括英語、法語、德語、俄語、印度的印地語系等。

漢藏語系 (Sino-Tibetan languages): 包括漢語、藏語、緬甸語等。

阿爾泰語系 (Altaic languages): 這是一個具有爭議的語系,據說包括土耳其語、蒙古語、韓語和日語等。

阿非群語 (Afro-Asiatic languages): 包括阿拉伯語、希伯來語、阿姆哈拉語等。

薩滿語系 (Sino-Caucasian languages): 包括格魯吉亞語和達吉斯坦語等。

尼日-剛果語系 (Niger-Congo languages): 包括斯瓦希里語、約魯巴語等。

澳大利亞原住民語系 (Australian Aboriginal languages): 包括澳大利亞原住民的多種語言。

 

2. 台灣原住民發展歷史

約四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當時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存在陸地相連,形成了陸橋,使得人類可以步行或移動到台灣,這階段稱台灣陸橋人。考古學上發現有古老的文化遺址,顯示早期的人類活動。劉益昌教授是台灣的考古學家,他在宜蘭冬山漢本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工作中發現了「千年石棺」,距今約有1,000年的歷史。16世紀進入航海時代,1623年東印度公司(VOC) 開啟對外貿易。清朝採取封閉放任政策。

清朝統治台灣的時期,將台灣劃分為內地和番地,並在番地設置番界。這種行政劃分體現了清朝對於漢人內地與原住民番地之間的不同治理方式。

內地: 內地即漢人聚居的區域,主要指台灣西部的平原地區。清朝將內地劃為一個相對安定的行政區,進行漢化政策,推行中國式的統治體制,包括置縣設官、徵稅等制度。

番地: 番地即原住民聚居的區域。清朝對番地實行較為寬鬆的統治政策,番地內的原住民社會保留著相對自主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建立了番地的番社體制,由原住民領袖自行管理。

番界: 番界是指內地與番地之間的界線,它在地理上代表著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區隔。番界的劃分是基於當地地理、民族分佈、文化差異等因素,以區隔清朝的統治方式。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展演(王宏豪) 台灣原住民的行政分類中,有「熟番」和「生番」的區別

熟番(Sú-huan): 「熟番」指的是與清朝有一定互動並遵守其統治的原住民社群。這些社群通常已經接觸到漢人文化,可能有一些漢人的生活習慣、語言、或是在經濟上有所參與。他們可能遵守清朝的租稅制度,接受漢人官員的統治。

生番(Shēng-fan): 「生番」則指的是相對較為原始、對漢人社會較為疏離,或是對清朝統治較為抵抗的原住民社群。這些社群可能居住在較為偏遠的山區,與漢人社會的接觸相對有限。他們可能未受漢化影響,保持著自己的語言、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生番地區通常是番地的一部分,受到比較寬鬆的統治。

 

3. 原住民的抗爭事件

1731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又稱大甲西社事件,為台灣原住民中部平埔族群歷史上最大的民眾抗官事件,以大甲西社的林武力(姓名漢化的道卡斯族人)為首,發生於雍正年間,持續長達一年。事件過後不僅漢人與平埔各族群間傷亡慘重,也讓清廷於平埔各族境內加強駐兵,加強控制平埔族群。

影響: 台中原住民遷移到南投埔里,將原本鄒族遷移至明潭。 

1867 羅妹號事件,是一宗美國與臺灣原住民之間的外交事件。當時,美籍商船羅發號誤闖瑯𤩝十八社領土,被當地原住民視為侵略者,導致船員遭處決。美軍隨後東來臺灣,欲以武力報復,進行了福爾摩沙遠征。在事件後期,美國與斯卡羅人達成了非正式的諒解備忘錄,俗稱「南岬之盟」,結束了事件。然而,清朝政府對瑯𤩝十八社與外國船難問題的處理持消極態度,未接受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提出的在恆春設官等措施,也為未來的牡丹社事件埋下了伏筆。

1871 牡丹社事件 ;1871年10月18日,琉球宮古島的山原號船在回航途中遭遇颱風漂流至台灣東南部的八瑤灣(今之九棚灣)。船上69名宮古島乘客中,有3人溺死,66人登陸。遭遇排灣族高士佛社原住民,由於語言和文化差異,甚至發生爭吵。琉球人在當地漢人楊友旺、楊阿才的幫助下逃離高士佛社,而高士佛社懷疑琉球人可能洩露部落位置,追上並殺害了54名琉球人,史稱八瑤灣事件。1874年,日本以八瑤灣事件為由,出兵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各部落,這是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對外用兵。這場牡丹社事件引起了清政府和日本政府之間的外交衝突,也顯示了當時台灣地區的複雜歷史關係。

 

4. 開山撫番

1877年 大港口戰役 (#花蓮靜浦) ;大港口事件又稱Cepo'戰役,發生於1877年,起因於清朝鎮總兵吳光亮的「開山撫番」政策,企圖強行開闢水尾至大港口之道路,引發了奇密社、納納社、阿棉社等阿美族部落的反抗。清兵與原住民爆發衝突,但清軍未能獲得勝利。隨後,吳光亮改採懷柔政策,設下酒宴,誘騙大港口部落壯年菁英,然後在他們酒酣耳熱之際突襲,導致大港口阿美族壯年菁英大規模傷亡。消息傳至部落後,族人開始大規模逃難至山區或投靠其他部落。這場事件是反抗清政府開山撫番政策的一次抗爭,最終以阿美族的重大傷亡告終。大港口事件在台灣原住民歷史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反映了當時原住民與清朝政府之間的複雜關係和歷史衝突。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展演(王宏豪)

 

1878年 加禮宛戰役,又稱達固湖灣事件,是臺灣原住民噶瑪蘭族和撒奇萊雅族聯合抗清的歷史事件。該事件對當地族群分布產生深遠影響,噶瑪蘭族和撒奇萊雅族幾乎滅絕,倖存者躲藏在阿美族中。同時,協助清軍的七腳川社成為奇萊平原最大部落,直到後來的七腳川事件才式微。起初,該事件源於清朝鎮總兵吳光亮的「開山撫番」政策,進入東部進行開闢工程,引發了加禮宛人、荳蘭人等族群的反抗。清軍利用懷柔政策,設下酒宴誘騙族人,然後在他們酒酣耳熱之際襲擊,造成大量傷亡。事件中,部落首領古穆·巴力克及其妻伊婕·卡娜蕭被殘酷處死,展現了清軍的殘酷手段。清軍最終在加禮宛社展開多次攻擊,並結合太魯閣族的協助,使得加禮宛人在四面受敵的狀況下投降。此次戰役不僅對當地原住民產生極大影響,也標誌著清朝政府對東台灣的重新佈署和統治策略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展演(王宏豪)

4. 日本時代 1895 - 1945 

森丑之助1877-1926(Mori Shutaro), 是日本時代初期的臺灣博物學家,也因為對於臺灣原住民研究的熱愛和貢獻,被譽為「臺灣蕃界調查第一人」。

鳥居龍藏  1870-1953  在1896年至1900年間四度被東京帝國大學派遣至臺灣進行人類學研究調查。他以徒步方式進入山區,遍歷臺灣本島、紅頭嶼、火燒島,並攀登玉山,橫越中央山脈,對臺灣原住民進行深入的實地調查。鳥居龍藏的研究成果包括兩部重要的民族誌學作品,《紅頭嶼土俗調查報告》和《人類學寫真集·台灣紅頭嶼》。這些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影像和資料,為當時臺灣原住民的生活、文化、習俗等方面提供了豐富的資訊,也成為後來研究臺灣原住民的重要參考文獻。

伊能嘉矩(1867—1925)是一位日本人類學家和民俗學家,被視為臺灣歷史及原住民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897年進行了為期192天的「蕃人教育設施準備に関する調查」,這次調查旅程覆蓋了臺灣全島,成為他研究臺灣原住民的重要時刻。在這段調查中,伊能嘉矩應用了自己逐漸形成的分析方法,結合了田野資料和其他研究者如田代安定、鳥居龍藏等的成果。他提出了一套對臺灣原住民的解釋體系,根據各族群語言、體質特徵、土俗異同、思想進否、言語異同、歷史口碑等五種原則進行比較。他將臺灣原住民分為4群8族21部(包括泰雅、阿美、布農、鄒、賽夏、排灣、卑南、平埔),並打破了以往清政府撫蕃時的「生蕃」、「熟蕃」之劃分。

 

1902南庄事件,由於臺灣總督府在南庄地區實行樟腦專賣制,引起原住民族頭目日阿拐等人的反抗。在「歸順式」中,導致原住民土地被沒收,客家人佔據,祭儀活動受限,家族被分離,影響當地社會結構。賽夏族祭儀活動受到嚴格監控,南庄街禁止舉行祖靈祭,原本同一祖靈祭團的家族被強制分離,部分原住民家族被強制遷往其他地區。南庄事件影響了當地社會結構和原住民族的生活。

 

1900-1907  大豹社事件 1900年,總督府允許樟腦業者進入山區,大嵙崁地區的泰雅族遭受影響大豹社總頭目瓦旦·燮促帶領抗日聯軍,展開浴血戰,日軍改變戰術。最終於1906年,原住民聯軍戰敗。1921年,被迫逼遷至桃園市復興區。1947年,瓦旦·燮促之子樂信·瓦旦提出歸還祖居地的請願,未獲回應。1952年,樂信·瓦旦涉及高砂族自治會組織,被以匪諜罪名逮捕,1954年槍決。

 

1896-1914 太魯閣戰役爆發於光緒2年(1876年),在台灣花蓮縣三棧溪一帶,由於清國欲強行打通後山北路,侵犯太魯閣族生活領域,引發抗清事件。起因為沈葆楨的「開山撫番」政策,清國兵備道羅大春欲強行打通後山北路,1875年開始侵犯太魯閣族生活領域,導致族人抗清,不斷襲擊開路的清軍。1876年清軍攻擊部落,族人逃至山上避難,清軍在三棧溪築營壘,名為順安城。後來,新城通事李阿隆斡旋乞和,結束了此次軍事衝突。

 

兇番之王: 伊斯坦大·拉馬達·星星(布農語:Istanda Lamata Sing Sing,—1932年),是生活於日治臺灣今臺東縣海端鄉一帶的布農族人,以長期對抗日本政權壓迫聞名。1914年,拉馬達·星星入侵位於六龜的警察單位,日本政府為方便管理,開啟 <集團移駐計畫> 遷移原住民。

1930 霧社事件, 霧社事件是臺灣日治時期於1930年發生的原住民武裝反日事件,由賽德克族領袖莫那·魯道領導,反抗日本統治當局不滿的情緒。原住民聯合襲擊日方建立的樣板聚落霧社,並趁霧社小學校舉行運動會時襲擊日本人。然而,日方以強大的武力進行鎮壓,包括使用飛機、山炮和毒氣等武器。莫那·魯道在襲擊成功後自盡,參與行動的各部落多遭滅族,數百位族人選擇集體自縊,餘生者被日方強制遷至川中島(今南投縣仁愛鄉西北端的清流部落)居住。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展演(王宏豪) 台灣原住民 

 海洋歌舞的民族-阿美族Ilisin、年祭;

昔日英靈未遠-撒奇萊雅族火神祭

百步蛇與太陽的子民-排灣族五年祭Maljeveq;

小鬼湖畔巴冷的回眸-魯凱族小米祭、黑米祭

彩虹橋上祖靈的呼喚-泰雅族祖靈祭;

太魯閣族感恩祭Mgay Bari;

賽德克族收穫祭

玉山星空下的天籟-布農族射耳祭;

矮靈的叮嚀與雷女的囑咐-賽夏族矮靈祭paSta'ay

強悍而美麗-卑南族大獵祭、猴祭;

飛魚的故鄉-達悟族飛魚祭

戰神與貝神-鄒族戰祭Mayasvi;

卡那卡那富族河祭、米貢祭;

拉阿魯哇族聖貝祭;

沉默的杵音-邵族年祭

 

 

來自「kuaping」(官兵)的歌舞-戰後臺灣山地舞蹈的轉化(1946-1970)、山地歌舞改良運動、山地巡迴文化工作隊

異族原始風情的凝視-商業觀光與資本主義下的臺灣山地舞(1950-2020)-烏來清流園(1952-1970)、阿美文化村(1962-)、德化社(1960-1970)、九族文化村(1986-)、臺灣山地文化園區(1976-)、達娜伊谷(1994-)

離開山林、走入劇場-臺灣當代原住民樂舞的轉化-樂舞比賽(花蓮高工樂舞隊、台東高商樂舞隊、內埔農工、泰雅原舞工坊);當代原住民舞蹈劇場 (原舞者、谷慕特舞蹈劇場、布拉瑞揚與舞者、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蒂摩兒古薪舞團、TAI身體劇場、冉而山劇場)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展演(王宏豪) 配分

本課程上課時間為10:20-12:10,點名時間為10:20-10:25,進入教室請繳交學生證給助教登記,逾時進入者註記「遲到」,超過10:40若無正當理由、中途離席課後(中)返回或下課後未領回證件者皆以缺席登記。

期末討論40%(小組成績25%、個人成績15%),擇一主題分組事先討論(每組以5人為限),以PPT方式於期末分享討論成果(10分鐘)。

期末報告內容35%(1.簡述課程內容15%,每堂課羅列3-5條重點、2.印象深刻單元5%、3.學期課程心得 10%、4.課程建議5%、5.課外參與活動佐證照片及簡述10%),字數2000字以上,繳交方式:以word、PDF上傳moodle平台,檔名:科系-學號-姓名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展演(王宏豪) 課程筆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nerous Beauty 的頭像
    Generous Beauty

    我就喜歡這樣的妳

    Generous Beau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