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是教學是什麼呢? 有哪些教育場域會使用概念是教學呢? 簡單來說,概念是廣泛,抽象,有組織的,跨地域的,跨文化的,簡明的,表達各種具體案例的共同屬性。目前在IB學校都是以概念式教學為主,沒有既定的教材,完全要靠老師自己設計。
概念式教學專書可以參考H. Lynn Erickson ,台灣有翻譯書 劉恆昌(譯) (2018)。創造思考的教室 : 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 (原作者: H. Lynn Erickson, Lois A. Lanning, Rachel French ),心理出版社: 台北市。
思考的教室 : 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
劉恆昌(譯) (2018)。創造思考的教室 : 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 (原作者: H. Lynn Erickson, Lois A. Lanning, Rachel French ),心理出版社: 台北市。
圖片來源 博客來
老師希望在學科、領域教學融入永續發展目標(SDGs),需要透過各自學科、領域的大概念、概念通則,進而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各自目標不同的關鍵概念對話後,再思考哪些永續發展目標(SDGs)能與學科在大概念與概念通則貫通後,這樣設計課程便能融入與整合入課程。而校訂課程也是循相同的概念,當大概念、概念通則貫通後,便能再進行素養導向課程設計時,將永續發展目標(SDGs)融入課程。通過大概念、概念通則,連結永續發展目標(SDGs),尋找到跨領域共通概念,而大概念、概念通則是能貫串學習與永續發展(SDGs)內涵,而大概念、概念通則是學生學科學習或是探究永續發展目標(SDGs)需要理解背後深刻的內涵,以及真實環境邏輯脈絡,希望學生這樣學習是能遷移的。
專有名詞解釋
KNOW: FACTUAL EVIDENCE 知道事實
UNDERSTAND :CONCEPT 了解概念
DO - GENERALIZATION 操作通則
1. interactive synergy 交互影響的 <綜效>
需要思維處理兩種<認知層次 "事實" + "概念">的資訊
2. Synergistic thinking <綜效>性思考
概念性思維運用<事實的技能>作為工具,以區辨<模式PATTERN>,<關聯CONNECTION>以及 <深入可遷移的理解>"理解需要知識,但超越其上"
3. CONCEPTUAL LENS 概念透鏡
運用一個構想或概念(宏觀),帶出學習的焦點與深度,以引導理解的遷移或確保<綜效性思考>的發生;反映學習單元特別的概念性焦點
事實性的問題
概念性的問題
可辯論性的問題
4. Synergistic thinking 綜效性思考 的歷程導引到 認知的統整或 思想的綜合
展現可以穿透時代,跨越文化,跨越事例遷移的概念性理解
5. Enduring understanding 持久的理解
運用 <概念透鏡>統整思考 ,運用<歸納式教學> 以達到概念性理解也促進了思考的統整
central ideas 中性無直接價值觀,
statement of inquiry 探究陳述
essential understanding 核心理解
深度理解及高階思考的證據: 將知識與技能遷移到新的或類似情境的能力,分成
- 近端遷移 near transfer
- 遠端遷移 far transfer: 需要深度思考,知識,及謹慎地分析才能產生兩種情境脈絡的連結感
直觀性綜合思考 intuitive synthesis
intellectual dispositions 智識傾向(創造性思考,批判性思考,反思性 "後設認知" )
intellectual character 智識品格: 經久形塑而外顯的行為,思考,互動模式
1. 創造性思考 creative thinking
open-mindedness 心智開放 + curiousity 好奇心 : 是個人化的意義建構,是獨特而創新的產品,文化表現,以及全球性問題解答的源頭
2. 批判性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尋求真理與理解,具有策略性,又處處存疑,發展自己對事物的理解;
提出問題 - 在事物間產生連結 - 解釋+詮釋。找出不同觀點 - 密切注視- 根據證據論證 - 接露一個主題的複雜度 - 捕捉到事物核心
3. 反思性思考 reflexivity thinking (後設認知)
思考的後設認知評估需要智識性標準。(intellectual standard 智識標準: clarity, accuracy, precision, relevance, depth, breadth, logic, significance, fairness
4. 概念性思考 conceptural thinking
需要批判的檢驗事實資訊,將新的學習連結到 既有知識,看出模式與關聯,在概念層次提取出重要理解,根據支持的證據評估理解是否屬實,跨越時間與情境遷移理解,以及經常有創意的運用<概念性思考> 解決問題,或發明新產品 新流程,或是新想法等能力。
知識性結構 與 歷程性結構
main idea: 可遷移的概念性理解
learning objective: 學生必須知道 (重要事實知識);理解(通則與原理) 以及會做 (歷程或技能)
知識性結構
歸納法: 學生在引導下理解概念,原理,通則,獨立分析資訊,以推演出對情境,事件的深度理解。
歸納式教學inductive teaching : 從具體到抽象,從概念的視力或屬性下手,再運用資訊去建構並說明所代表的 <概念性意義>
演繹式教學deductive teaching: 從抽象到具體,說明單元的通則再進行<探究任務>,學生才去尋找支持通則的事例或技能。
宏觀概念MACROCONCEPT(範圍廣,包含不同事例): System, change, order - 統整性概念 integrating concept - 廣度
微觀概念micorconcept (奠定理解的深度) : value, intensity - 特定學科的深入知識 - 深度
歷程性結構:
從某個歷程的特定策略或是技能開始向上建構出 <這個歷程>中, 重要可遷移的深度理解
概念為本的單元設計步驟
1. 創造單元標題 UNIT TITLE : 提供學習的焦點
2. 找出概念透鏡 CONCEPTUAL LENS : 範圍寬廣的宏觀概念 (綜效性思考)
3. 辨認單元支線 UNIT STRANDS : 所涵蓋的各個學科領域
4. 各支線以網狀延伸單元的主題與概念 (單元網絡) - 提供單元內容和概念的蓋覽
5. 學生推理出的通則 - 深入理解的關鍵性概念思維 (在概念層次必須理解什麼?)
6. 發展引導問題Guiding questions 促使學生朝向通則思考
事實
概念
可辯論性問題 - 引出學生有文本根據,實證根據,論證根據,支持的概念性理解
7.辨認關鍵內容critical content (學生必須知道什麼?) :
奠定通則基礎的必要性事實知識,單元內容的深化知識,界定主要歷程與技能,學生可能需要知道的知識
8. 辨認主要技能 key skills (學生必須會做什麼?)
辨認學生在單元結束時,必須運用的歷程與技能
9. 撰寫終點評量,評分手冊及規準 ( quality performance
what - why - how
10. 設計建議的學習經驗 true and meaningful
確保學生為到達終點評量的 期望 做好準備
11. 撰寫單元概述 unit overview ( - attraction bay
提供資料讓老師介紹學習單元時跟學生分享
概念及語言教學
語言的形式: 小說,散文,戲劇,詩,翻譯小說
語言的功能:
語言的原因: 繁體字 簡體字
語言的變化: 篆隸楷行草
語言的聯繫:
語言的觀點: 主題的知識由觀點來調節,不同觀點會有不同詮釋
延伸閱讀
林彩岫 (2022)。跨域的教學模式:Erickson 與 Banks 的概念為本模式之初探。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2,11(4),頁 41-50
http://www.ater.org.tw/journal/article/11-4/topic/07.pdf
概念為本的探究實作:促進理解與遷移的策略寶庫
劉恆昌,李壹明(譯) (2021)。概念為本的探究實作:促進理解與遷移的策略寶庫 (原作者: Carla Marschall, Rachel French ),心理出版社: 台北市。
https://magic105.pixnet.net/blog/post/49153032
圖片來源 博客來
blobtree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