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星期一修了 海外華語文教育研究,同學滿多是僑生,我個人覺得上完課程,可以超級清楚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政策,也從同學的報告中了解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的華語教育發展等等,對我個人來說,收穫算是滿豐富的。
海外華語文教育研究 ( 吳龍雲教授)
本課程之開設,乃為了解華語文教育在全球化與地方化的策略與發展。本課程採取多重視角,為華語文教育課程提供多元思考。並在此前題之下,探討華語文教育的各個層面,從文化、社會、身份認同等角度,深入理解華語文教育與其他課題之間的關聯和互動,以及各個區域在全球化與地方化之間,所採取的新式華語文教育策略。
作業
課堂參與討論 & 出席 (30%)
老師上課基本上也是分成四等份,前1/4 主要是老師在講述,老師講述會詢問同學有沒有問題或是想回饋呢。2/4 是小組導讀報告,基本上就是三到四位同學一組,大約兩位同學會一起報告一篇論文,一個人大約40-50分鐘。3/4 個人期中報告,挑自己有興趣的論文報告就可以,一個人大約40-50分鐘。4/4 是個人期末報告,自己寫一篇小論文,一個人大約40-50分鐘,然後有兩位同學要負責評論。
小組導讀 (30% )
期中個人報告 (20%)
郭熙引言
語言傳播理論認為,一種語言的傳播和範圍擴大,必然會導致另一種語言範圍的縮小。
在一個多語多文化的國家裡,會根據自己的目標確定相關的語言政策,擴大某種語言(官方語言),提升它的地位。
處於弱勢群體的語言的繼承和使用者,如果不肯放棄自己的母語,就會努力嘗試以各種方式來進行母語維護。
文獻參考
郭熙(2004)。 马来西亚:多语言多文化背景下官方语言的推行与华语的拼争 。 本文根据作者2004年12月12日在澳门语言学会年会的主题报告和2005年1月9日在第四届双语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演稿整理而成。本研究得到了暨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基金的资助。
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guoxi/guoxi19.htm
江偉俊(2017年)。多元族群的社會融合:以馬來西亞語言和教育政策為例。「跨界流動與在地經驗」發表之論文,馬來亞大學文學院A講堂。
![image image](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magic105/1669095436-3369434693-g_n.png&width=600&height=349)
1)華文教育應該與各族群教育平等
2)舉辦初級免費教育,各以母語教授;非英文學校,列英文為必修科
3)占全馬人口半數的華人的應用語文——華語,應列為官方語文之一。
1970年,所有英文源流小學須從一年級開始,教學用語為國語,而英語則為必修課之一。隨之,馬來族群要求設立以馬來文為教學媒介語的大學,所有國立大學都需以馬來文為教學媒介語。
1971年發佈的《國家文化政策》強調以伊斯蘭和馬來族群的文化語言列為國家文化。
《1996年教育法令》強調國語在國民教育體系的主導地位,即“國語必須是國家教育制度內所有教育機構的主要教學媒介,除了在第28條款下設立的國民型學校,或者由部長豁免不受本條款約束的任何其它教育機構。
1985年董教總發表《馬來西亞華團聯合宣言》提出當局必須停止通過立法或行政權力強行語文同化或語文歧視政策,以確保各族人民自由學習和使用其母語母文的基本人權和憲制權利不受侵犯。
1999年的《董教總母語教育宣言》與《馬來西亞華人社團大選訴求》再次強調要求政府確認國家族群文化與語言的多元性,以及權利之平等。
513後,華社強調語文對於族群的固有價值與象徵意義,亦突出國家既有的族群與文化多元性,強調母語教育有效性與少數族群的基本與平等權利。
![image image](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magic105/1669095939-1633343524-g_n.png&width=600&height=188)
著重各級英語教師的培訓2016年啟動雙語教學計畫(Dual Language Programme,DLP),欲通過以英文教導數理科方式,增加學生接觸英語的時間與機會,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
![image image](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magic105/1669095996-2099524571-g_n.png&width=600&height=431)
期末報告: APA八千字以內 (20% )
參考用書
吳英成,《漢語國際傳播:新加坡視角》,商務印書局,2010。
本書從新加坡視角討論國際漢語教學,主要涉及四大方面問題:新加坡華語作為漢語的一個重要變體具有哪些特色;在漢語全球化的浪潮中新加坡應扮演怎樣的角色;新加坡主流華語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針對已有問題,新加坡華文教學界應該如何應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CN10155852
v王賡武,《中國与海外華人》,香港 : 商務印書館,1994。
吳英成,《漢語國際傳播:新加坡視角》
新加坡社會語言環境特殊,很多新加坡人的頭腦里混合着兩種非常不同的語言體系。四分之三的新加坡人是華人,大多數人的祖籍在中國南方。由於他們從父母和祖父母那里繼承了閩南話、潮州話、廣東話、海南話或客家話的句法,使得新加坡社會語言環境顯得愈加復雜。再者,新加坡推行四大官方語言政策,即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其結果便是,在一個不大的城市里,日常生活中混雜使用着不同的語言體系。
第一章 漢語變體研究
第一節 新加坡華語的歷史淵源及特色
第二節 區域語言政策及漢語變體比較
第二章 漢語全球化與新加坡華語的定位
第一節 漢語全球化
第二節 本土主同與國際接軌的平衡點——新加坡的經驗
第三章 多語環境下新加坡華語教學的微觀研究
第一節 偏誤研究
第二節 漢字教學
第三節 詞匯教學
第四節 語法教學
第四章 華語教學「新」策略
第一節 新加坡華語教學改革及反思
第二節 新加坡華語課程框架調整
第三節 華英雙語並用華語教學法
第四節 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的閱讀策略
第五節 語言教學與資訊科技的整合——雙語小學華文數位教材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