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新治(2003)。新•新加坡 : 南海之珠的經濟與社會新動向。台北市:天下遠見。
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2017380009200/
1959 年自治以前,英國殖民地政府只注重「英文源流教育」(以英文為唯 一教學媒介),政府設立英文源流的小學、中學及大學,並給予正規資助,英文 之外,政府允許民間自行集資設立華文中小學,成為華文源流的學校,當時教育 制度於是成為兩大系統,一是受政府承認及資助的英文源流,另一則是不受政府 支援但由民間自發設立的華文源流,華文源流學校主要的教學媒介是華語,學生 以華語學習及溝通,因此多數人的英語會話能力不強,他們中學畢業後不能成為 公務員,學位也不被承認,無法進入當地的高等院校繼續深造,英文源流的畢業 生可以成為政府公務員或工商界高級職員,自然產生優越感,而華文源流的畢業 生很難找到好工作,就覺得被歧視與壓迫,對於當時殖民地政府有著強烈的不 滿,這一群對現實社會不滿的華校畢業生,與受政府支援的英校畢業生,儼然形 成兩個互不溝通的群體,英校畢業生生活優渥,安於現狀並墨守成規,華校畢業 生對現狀不滿,積極推動社會改革,為了壯大華校生的陣容,他們鼓吹發展華文 教育,為了讓他們受華文教育的子女在當地有上大學的機會,他們發動全民募 捐,也得到馬來亞華人社會的資助,創立了南洋大學,完成了華文源流從小學、 中學、大學的完整教育系統,然而華校生的出路沒有改善,南洋大學的學位不被 政府承認,畢業生求職困難如故(柯新治,2003:179)
新加坡教育局在 1966 年通令小學實施雙語教學(bilingualism),所謂雙語 政策就是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學習英語和自己的母語。
劉存剛、宋占美(2007)提出新加坡小學雙語教育,有幾點重要的特色,第 一,他們明確而實在的雙語政策,提高了公民的素質層次和勞動技能;第二,新 加坡的雙語教育自幼兒開始,在經過長期有系統的雙語教育,絕大多數的學生都 能夠有掌握兩種語言的能力;第三,新加坡採用分流及分類教學,使各司其所; 第四,新加坡政府重視雙語教育的發展,以中央集權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保證 了雙語教育政策的順利制定、實施、改革和完善;第五,採非平行的雙語教育, 兩種語言的接觸會隨學年而遞減,到了大學階段以後,除非是中文系課程,其餘 一律使用英文;第六,英語的學習重要實用性,它是作為各民族之間相互溝通的 橋樑,以及現代化商業的語言。
新加坡教育制度與英國的教育制度頗為相近,在 1979 年頒布新的學制,是 現行學制的基礎,而後在 1991 年修訂,將小學三年級結束之後的分級延後到四 年級。新加坡的基本教育在 2003 年開始,一共要念 10 年,包括小學 6 年及中學 4 年,其中小學 6 年是經過立法為強迫性教育。在小學階段,雖然有母語課程(華 語、馬來語或印度語等),但其他的課程都是以英語教學。因此就年輕一代的新 加坡華人而言,英語已成為主要的溝通語言,而華語則成為次要語言(顧長永, 2006:90)。柯新治(2003:192)提出新加坡教育的五大特色:(1)英文為主要教學語言(2)雙語教育政策(3)減少教育耗損率(4)教是社會階層流動的階梯(5)高 素質教育;以及新加坡教育的四大難題:(1)考試壓力大(2)培養思考與創造能力 (3)華文水準低落(4)終身學習應萬變。
(一)1956 年《各黨派教育報告書》(The Report of the All-Party Committee on Chinese Education of the Singapore Legislative Assembly in 1956) 為了凝聚各族認同新加坡所提出的報告書,所建議的辦法包括(洪鎌德, 1994): 1、由於馬來族在馬來亞居於優勢主導的地位,因此承認馬來語為國語,馬 來文為國文。 2、承認馬來語、英語、華語和淡米爾語為公共行政和教育施行的官方語文。 3、各種不同的語文學校的官方補助和畢業生文憑一律平等對待。 4、小學採取強迫性的雙語教育,中學則為 3 語教育。 5、重編各級教科書,不管其文字究為華文、巫文、淡米爾文,其內容以強 調各族認同新加坡為主,並對各族和歐洲歷史文化酌量介紹。 6、分區設置學校,避免各族形成的學校之競爭和對抗。反之,各校球隊、 合唱團等的比賽,不是種族與種族的比賽,而是多元種族學校之間的比賽。
(二)1979 年《吳慶瑞教育報告書》 1978 年前總理李光耀基於對教育現況的不滿,指派吳慶瑞博士率領 11 位年 輕的系統工程師,對教育部行政組織與教育問題,做全面的研究檢討及建議改 善;1979 年 2 月提出著名的《1978 年教育部報告書》(黃昆輝,1989:813-814; 轉引自楊承謙、陳嘉彌,2001:49)。報告書中建議在國民教育中實施三個階段 的語言分流教學(languagestreams),來針對不同學習能力、態度及興趣的學生。 實施內容大抵如下:學生於小三結束時,參加英文、母語與數學三科考試,依照 能力分級至三種班別就讀:智等學生讀雙語班 3 年(Normal)、中等學生上延長 (Extended)雙語班 5 年、及愚等(成績最差的 20%)學生讀 5 年單一語言班 (monolingual)(許慧伶,?)。然後在 1980 年開始實施之後即飽受批評,因為語 文只是學習工具與管道之一而已,不應以此作為智能上的分流,加上過早分類, 不但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也容易影響學生學習的自信心,甚至造成標籤化效 應,然而政府宣稱這麼做是將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因材施教。
(三)1991 年《改革小學教育方案報告書》 由於過早分流引起強烈抨擊,在 1991 年《改革小學教育方案報告書》中, 對分流教學作出讓步,將小學分流由 3 年級延至 4 年級,也就是在 4 年級升 5 年 級時,根據學生的英文、母語及數學學科表現,分流 3 種課程:EM1、EM2 及 EM3。
(四) 鄒瑞睿(2007)在「新加坡小學教育改革」中,提到新加坡自 2004 年以來, 對國小部分進行的 5 個方面的教育改革:(一)減少小一小二班級人數,從 2005 年起小一班人數減至 30 人,2006 年起小二班減至 30 人。(二)實行部分單班制。 根據聯合早報 2008-09-26 指出,目前新加坡 179 所小學,有 40%(72 所)實行 單班制,48%實行部分單班制,12%實行雙班制。自 2004 年起,教育部開始為 雙班制的小學實行部分單班制。單班制的目的是為了使學校可以利用下午空出來 的設施,進行課程輔導活動。(三)改進小學分流制度。新加坡分流制度已詳細 說明,故不贅述,分流制度改進有 3 點。第一,合併 EM1 和 EM2,讓 EM2 的 學生能選讀高級母語,EM3 的源流仍保存。第二,2004 年起各小學有自己擬訂 小四分流考試考題的自主權。第三,學校可自行決定是否讓 EM3 學生與其他源 流班級的學生一起上課。(四)實施卓越學校計畫。(五)實施更靈活的母語課程。 改革後的母語課程更加注重聽、說和讀的技能,並修訂 2006 年起的小學離校考 試,減少死記硬背。
2004年 <黃慶新報告書> :
中小學已差異教學方式,採用核心單元,導入單元,深廣單元教學,重視口語交流和閱讀能力,多使用科技
2011<何品報告書>
提升學生的母語溝通能力已犯應日常生活的教材教學,讓考試的形式更貼近生活,擴大電子字典及資訊通信科技的使用,以錄影進行口試,中學和高中華文B課程部分試卷允許使用電腦文字輸入,為修高級母語的學生提供更多資源與機會,母語雙周,打造有利於母語學習的環境,增加母語教師,提供母語教學獎學金
1、學前教育-幼兒園:在進入小學之前,會先進入幼兒班及幼稚園
2、國小:在國小 6 年當中,前 4 年(小一至小四)稱為基礎階段,後 2 年 (小五至小六)稱為定向階段,國小 6 年之後必須通過小學離校考試(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 PSLE)才能算是完成小學教育。
新加坡的小學,一年共有 4 個學期(terms),第一學期元月至 3 月(假期 1 週),第二學期 3 月到 6 月(假期 4 週),第三學期 6 月到 9 月(假期 1 週), 第四學期 11 月到 12 月(假期 6 週)。上課時間部分,全年上課 40 週,每週上 課五天,每節 30 分鐘,每天上 10 節。學年共安排 4 次考試,分別為 3 月小考、 5 月年中大考、8 月小考,及 10 月終大考。在學費方面,新加坡小學教育是免學 費的,但另收標準雜費 5.5 新幣,各校可自行決定附加雜費,但不得超過 5.5 新 幣
3、中學 通過小學畢業會考(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 PSLE)後,就會進 入中學就讀。新加坡的中學主要分為 3 種,分別為自主中學(Independent)、自 治中學(Autonomous)和政府中學三種。自主中學的學費可以自訂,自治中學 及政府中學則由教育部規定。中學的課程分為 4 種,第一種為特殊課程,需修讀 4 年,學生可以修讀高級母語,並自行選擇高級母語或英語為第一語言。第二種 為快捷課程,需修讀 4 年,除了只能修讀快捷母語課程,及以英語為第一語言外, 其餘均與特殊課程相同。第三種為普通學術課程,需修讀 5 年,並且被要求在第 四年時參加劍橋 N 水準考試(GCE‘N’Level),通過後才能修讀第五年的普通學術 課程,俟第五年修讀結束後,可與修讀特殊課程和快捷課程的學生,一起參加劍 橋普通文憑考試(GCE‘O’Level)。第四種為普通技藝課程,需修讀 4 到 5 年,有 英語和數學兩門主科,學生並在第四年參加劍橋 N 水準考試(GCE‘N’Level),可 直接進入工藝教育學院(ITE)
4、中學後教育 初級學院(Junior College)就是大學預備課程教育中心,也就是說,如果沒 有考上大學,初級學院的文憑幾乎是不被承認的。每年大約有 10 到 20%的中學 學生,在參加劍橋普通文憑考試(O 水準)之後選擇初級學院就讀。英文與另外 五科成績(L1R5)的積分為 20 分以下者,便可以選擇進入初級學院修讀高中課 程。初級學院生的若無法考取大學,常會轉讀理工學院或私人大學,以使文憑受 到承認。 理工學院的部分,目前新加坡共有五所政府理工學院,分別為新加坡理工學 院、義安理工學院、淡馬錫理工學院、共和理工學院、及南洋理工學院。所修讀 的科系幾乎和大學一樣,但較大學簡單。修讀理工學院生多選擇踏入社會工作。 新加坡政府工藝教育學院(ITE)是隸屬於新加坡教育部的政府公立學院, 但修讀結束後,必須到理工學院就讀 3 年,才能報考大學,或選擇直接就業。
5、大學 新加坡共有兩間政府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及一間私立大 學:新加坡管理大學。除了醫學、法學等特殊專業外,新加坡的大學與英國大學 一樣,一般只需 3 年就可以獲得學位
李光耀( 2015)。李光耀回憶錄: 我一we生的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 。 台北市。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簡介
李光耀
生於一九二三年九月十六日,新加坡華人,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為新加坡前任總理,曾任國務資政以及內閣資政。為新加坡的獨立及崛起做出卓越貢獻,被譽為「新加坡國父」。二○一一年五月十四日,他宣布退出新加坡內閣。李光耀不僅是新加坡的開國元老之一,也是現今新加坡政壇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他十二歲(一九三五年)時考入當地頂尖的萊佛士書院,後榮獲大英帝國女王獎學金赴英國留學。一九四九年畢業,獲得「雙重第一榮譽學位」。一九五○年在倫敦獲得執業律師資格,同年回到新加坡開始從事律師工作。一九五四年,李光耀率領同道成立人民行動黨,參加次年舉行的首屆選舉。一九五九年六月三日,新加坡自治邦成立,由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總理。
新加坡獨立後,李光耀積極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在其任內推動了開發裕廊工業園區、創立公積金制度、成立廉政公署、進行教育改革等多項政策,成功使新加坡在三十年內發展成為亞洲最富裕繁榮的國家之一。今天的新加坡政府以高效率、廉潔而聞名,人民生活水準較其他亞洲國家高出許多。
PHOTO CREDIT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1093238868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