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The Taihoku Air Raid that took place on 31 May 1945 was the largest Allied air raid on the city of Taihoku during World War II. Many residents were killed in the raid and tens of thousands wounded or displaced.
臺北大空襲,是發生於1945年5月3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美軍對日治台灣所發動的轟炸行動,在轟炸行動前盟軍曾預先投下傳單,警告台灣人,日本官方亦依過大稠密之都市住民疏散要綱實行疏散(通稱疏開),安排大都市的老人、小孩至郊區或臺灣中南部等地鄉間地區,躲避空襲。此次轟炸雖為臺北市歷史上所遭受最大規模的空襲攻擊行動。
盟軍對台戰爭行動自1944年起開始改變態勢,美軍在太平洋戰爭採取跳島戰略以減少傷亡加速挺進日本,雷伊泰島戰役後,美國重新站穩在菲律賓的制海空權;,美軍採取攻佔菲律賓群島和沖繩島、跳過臺灣的方案,不登陸攻佔臺灣,而選擇轟炸空襲臺灣。於是, 源源不絕的美軍戰機開始從菲律賓出發,對東南亞日本控制區實施毫無間斷的空襲,是針對舊臺北城區(今臺北市忠孝西路、中華路、愛國西路、中山南路圍成的四方形)、城外的台灣步兵第一聯隊、山砲兵第48聯隊(兩單位駐地均位於今中正紀念堂)等軍事單位以及包含台灣總督府在內。。1944年10月12日開始,美國陸軍航空隊的長程轟炸機便以菲律賓為基地,定期對臺灣所有軍需產業發動轟炸,炸毀了屏東、虎尾等地可製造酒精燃料的糖廠、高雄港及岡山飛機製造廠(單此工廠便遭受了650噸炸彈轟炸)與石油煉製工業。在主要工業目標遭夷平後,美軍的攻擊目標轉向對台灣一切的有生軍力發動毀滅性掃蕩,此後,位於美軍空襲範圍內的臺北也頻繁地承受盟軍炸彈攻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