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好處之ㄧ就是可以隨意的參加許多有趣的研習,這次參加了新北市教育局的原住民文化講座,介紹了邵族,(兩千年時,邵族跟鄒族合稱曹族,但是由於近代的調查顯示,其文化背景均不相同,所以後來才被獨立出來! )
台灣是一個位於亞洲太平洋東亞島弧中的一個美麗島嶼,居住著各種族群,其中原住民族約有52萬人,佔總人口數的2﹪,目前,經台灣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以及撒奇萊雅族及賽德克等14族,各族群擁有自己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和社會結構,對台灣而言,原住民族是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根源,也是獨一無二的美麗瑰寶。
邵族分布於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畔的日月村(清"藍鼎元 記水沙連" 伊達紹部落)及水里鄉頂崁村的大平林,人口約747人(103年04月數據),相傳邵族的祖先因追逐白鹿而遷至日月潭定居,其部落社會組織是以父系外婚氏族為其文化特徵,受漢文化影響頗深,但其固有的成分依舊存在,每家之客室內側左牆腳所懸掛的祖靈籃,為不見於其他族群的文化特質,頭目平時是部落祭儀的決策者與社會事務的仲裁者,職位通常由長子世襲,最具代表性的音樂是杵歌和杵音。
邵族的文化系統中,戶籍單位已有"公媽籃"的為一戶,然而兒子長大結婚後想要另外有一個公媽籃時,其太太必須要負責當農曆八月一號年祭的爐主BALAGAY才可以,當太太當過爐主後,其家戶才能真正的獨立並得到一個祖靈籃,而太太也正式加入此家族的族譜當中。
在公媽籃中,放置著祖先曾經穿戴過的衣服和飾品,這就是邵人祖靈信仰的具體表現-又稱祖靈籃。祖靈籃是神聖的,它保護著全家人的平安;平日不可隨意移動,若遇家中有事,小從買賣牲畜,大至婚喪喜慶,都必須請祭師(shinci)來向祖靈報告祝禱,假使沒有進行這一步驟,可能就會引起祖靈的不悅,因而降禍至該家族。邵族的祭師稱為"先生媽",全由六位女性擔任,主要負責的工作是和祖靈溝通與主持祭儀的進行;先生媽在邵族的社會中是受人敬重的,她必須是位家庭與婚姻生活幸福的人才有資格。同時,她還必須在資深的先生媽陪伴下,到祖靈地lalu島(現稱拉魯島)獲得祖靈的認可之後,她才算通過完整的儀式,而六位先生媽又個別掌有數個姓氏的祭儀。
相傳邵族的祖先是在追逐一隻白鹿時,發現了祖居地—水沙蓮,水沙蓮自然生態豐富,被認為是適合人居住的好所在邵族的祭典以播種祭、狩獵祭、豐年祭為主,其他如除草祭、收割祭,以及收藏與嘗新等儀禮為輔。
農曆七月的狩獵祭
「拜鰻祭」是邵族由狩獵文化轉化為漁撈文化的見證。拜鰻祭於農曆七月初三舉行,每一戶要將祖靈籃集中到祭場,同時每一戶要將糯米作成白鰻魚造型的麻糬來祭拜祖靈,由先生媽來主持祈求平安團圓。祭儀結束後,所有的白鰻麻糬切成兩半,頭部的部分由各戶人家帶回而尾部的部分則是送先生媽的謝禮。相傳早期拜鰻是是使用真正的鰻魚(象徵青年勇健而不易被抓走),後來改成糯米為材料做成的白鰻魚造型麻糬。
農曆八月的年祭
農曆八月豐年祭的前一天晚上,由「舂石音」奏出邵族豐年祭的前奏,杵音直至午夜,目的是告訴大家年紀即將開始。所謂的舂石音又稱袁家大石,通常位於頭目的家,指族人圍繞著杵石所發出音階不同的聲響,再加上一旁族人手持長短不一的竹筒(共七支)擊地附和,便形成迎接新年的美妙聲響。早期舂石音只能由部落的婦女為之,男子是連舂石音的場地都不能踏入的,現今已無此限制。在過年的第一天,由先生媽主持祭祀祖靈的儀式,部落內所有的男性族人都要攜帶弓箭槍等參加擦手臂除檅儀式。而在擦手臂儀式後,舉行部落會議,推選出該年豐年祭的主祭。而豐年祭祭期的長短,與有無產生主祭有關,若無主祭,則歡樂整個月。但這種長達一個月之久的祭期,族人會組成一隊伍,邊唱歌邊拜訪有公媽籃的家庭,而有公媽籃的家庭必須提供隊無限的食物及飲品,而年祭期間,族人並非皆不工作,在過了月半之後,年輕族人於白天工作,夜間才繼續歌舞為樂。整個祭儀期間,分別有為八歲至十二歲孩童舉行的鑿齒儀式,經過鑿犬齒的儀式後,孩童的學業能夠進步;蓋祖靈屋則是先生媽的專屬工作;豐年祭進行一半,須舉行甜酒祭祖靈的儀式,並將代表邵族最高祖靈的日月盾牌,供奉在祖靈屋內。
- Jun 29 Sun 2014 18:29
南投日月潭邵族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