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評量   學習評量的三種方式

英語學習評量

一、Assessment for Learning(促進學習的評量)

為了學習的評量」或「促進學習的評量」,也常被稱為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Assessment)

👉 重點在於協助學生學得更好,而不是單純打分數。

🔹 特點:

評量是教學過程的一部分,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況,據此調整教學內容。

明確的學習目標

提供能激勵學生、促進改進的回饋

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量與同儕評量

相信每位學生都有進步的潛力

教師、學生與家長共同參與學習證據的反思

 

英語學習評量   以五年級英語課「地方 (Places):Where are you going?」為主題舉例

教學活動中,老師使用白板小測(whiteboard quiz),請學生聽一句話,如:“I’m going to the zoo.”
學生寫下他們聽到的地方「zoo」在白板上舉起。

老師觀察學生是否能正確拼寫、聽懂地點詞,並決定是否要再加強發音或字彙。

活動後給予口語回饋,例如:
“Great job, Tom! You spelled ‘hospital’ correctly.”
“Hmm, let’s review the pronunciation of ‘library’ again.”

 

二、Assessment as Learning(作為學習的評量)

作為學習的評量」,也就是評量本身就是學習的一部分

👉 重點在於學生自己是學習的主動參與者與評量者。

🔹 特點:

學生主動監控自己的學習進度

學生會提出問題、自我檢視與反思

學生與老師共同訂定學習目標。

學生學會運用回饋與自我評量來調整未來的學習策略。

鼓勵自我與同儕評量,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英語學習評量   以五年級英語課「地方 (Places):Where are you going?」為主題舉例

學生完成一份學習單,要寫出三個地點,並寫出一個句子描述自己要去的地方,例如:

Place: park, zoo, post office

Sentence: I’m going to the park.

完成後,學生使用自我檢核表(self-checklist)檢查:

 Did I spell the place correctly?

 Did I use the correct sentence pattern?

 Did I use capital letters and periods?

同儕互評(peer assessment):兩人一組,互相閱讀對方的句子並提供簡單的口頭建議或鼓勵。

 

三、Assessment of Learning(關於學習的評量)

總結性評量」或「對學習結果的評量」,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考試或段考。

👉 重點在於判斷學生是否達成學習目標,並用來評分、排名等。

🔹 特點:

通常發生在單元、學期或學年結束時

用來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判定,可提供給家長、老師、學校與外部機構。

評量工具需具備效度與信度

雖然是為了評分,但如果給予良好的回饋,也能促進學習。

英語學習評量   以五年級英語課「地方 (Places):Where are you going?」為主題舉例

口說表現任務(oral presentation task):
每位學生準備一張圖片,描述他/她要去的地方與原因,例如:
“I’m going to the supermarket because I want to buy some fruit.”

老師使用**評分規準表(rubric)**進行評分,包括:

正確使用句型

發音清晰

表達流暢度

單字運用

 

英語學習評量 適合高年級學生的評量

🧠 一、觀察與反思類(Observation & Reflection)

1.老師觀察學生行為與語言使用

在課堂中注意學生如何使用學習語言、如何應用知識。

利用提問幫助了解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2.自我與同儕評量(Self and Peer Assessment)

學生寫下「我今天學到了……」「我還需要加強……」。

學生互評作品(如:口語發表、寫作),提出優點與改進建議。

使用學習日誌、學習檔案或學習目標表追蹤學習進度。

👥 二、合作學習類(Collaborative Activities)

1.小組合作任務

指定各自角色(如記錄員、報告員、時間管理員)來完成探究任務或專題。

使用「思考–配對–分享(Think–Pair–Share)」進行討論與統整。

2.線上協作工具

利用 Padlet、Google Docs、ClassDojo 等工具讓學生互評、留言與合作。

3.共同發表

小組進行戲劇演出、簡報、錄製短片,展示學習成果。

🔍 三、探究與研究類(Inquiry-based Activities)

1.主題式探究

引導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如「塑膠污染會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進行資料蒐集與整理。

2.資訊素養發展

教學生如何從網路或圖書館查找資料、分辨資訊真假。

3.使用圖像工具

透過心智圖(Mind Map)、比較表、流程圖協助學生整理與比較資料。

🎭 四、實作與活動類(Practical & Hands-on)

1.角色扮演或模擬情境

如模擬聯合國、模擬新聞記者採訪等活動,培養溝通與分析能力。

2.問題解決任務

提出實際問題,讓學生設計解決方案,並實際操作或模擬執行。

3.劇本創作與短片拍攝

學生撰寫與拍攝與課堂主題有關的短片,進行發表與反思。

🗣️ 五、發表與呈現類(Presentations)

1.口語發表與簡報

學生準備短時間內的口說報告(如:新聞播報、科學簡報)。

2.使用ICT工具發表

運用PPT、Canva、iMovie、Padlet等數位工具製作簡報或動畫。

3.學習部落格或作品集

學生將學習成果以部落格或電子作品集方式整理呈現。

📚 六、作品集與書面表達(Collections & Written Work)


1.學習歷程檔案

學生保留草稿與完成品,反思學習歷程與成長。

2.閱讀與寫作任務

包含短文創作、新聞寫作、書信、摘要、評論等不同文體。

3.圖文結合活動

使用「三層引導圖」(Three-level guide)、語詞庫、魚骨圖、心智圖協助理解與表達。

 

英語學習評量 聽力

語音聽辨

音訊理解 

 

英語學習評量 references 

https://educationstandards.nsw.edu.au/wps/portal/nesa/k-10/understanding-the-curriculum/assessment/approaches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nerous Beauty 的頭像
    Generous Beauty

    我就喜歡這樣的妳

    Generous Beau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