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用學 在語境(context)下如何詮釋語言意義。

1. 語言情境(Linguistic context): 前後文 

語用學(筆記)

 

語用學(筆記)


2. 情境(situational): 真實世界的理解 

會話公理原則(Conversational Maxims)是由語用學家格里斯·格里斯(Grice)提出的,用於解釋人們在日常會話中的信息交流和理解方式。會話公理原則包括四個主要原則,通常被總稱為格里斯的合作原則,它們是:

1. 最大原則(Maxim of Quantity):說話者在交流中應提供足夠的信息,既不多也不少。這意味著說話者不應該提供過多或過少的信息,以確保對話的信息量是適當的。

2. 品質原則(Maxim of Quality):說話者應該說真話,不要說不真實的事情,也不要缺乏證據或有理由相信的信息。這有助於保持誠實和可信任的對話。

3. 相關原則(Maxim of Relation):說話者的言論應與對話的主題和語境相關。這意味著不要偏離主題,而是提供與當前討論相關的信息。

4. 方式原則(Maxim of Manner):說話者應該以清晰、明確、易理解的方式表達自己,不應該使用模棱兩可、難以理解或模糊的語言。這有助於確保信息的傳達和理解。

這些原則有助於確保人們在日常交流中有效地傳達信息,並幫助理解對方的意圖。格里斯的合作原則在語用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人們在對話中通常遵循這些準則。

語用學(筆記)

 

語用學(筆記) 最大原則(Maxim of Quantity)要求說話者在交流中提供足夠的信息,既不多也不少。

**例子(遵循最大原則)**:

A: 你可以告訴我明天的會議時間嗎?

B: 當然,明天的會議將在上午10點舉行。

在這個例子中,B的回答提供了足夠的信息,只回答了A的問題,沒有提供多餘的細節。這符合最大原則,因為B提供了足夠的信息來回答問題,而沒有提供不必要的內容。

**反例子(不遵循最大原則)**:

A: 你可以告訴我明天的會議時間嗎?

B: 明天的會議將在上午10點,會議室C舉行,我們將討論公司的財務狀況,會議預計持續約一個小時,並由經理主持。

在這個反例中,B的回答提供了過多的細節,超出了A的問題所需的範圍。這樣的回答可能會讓A感到困惑,因為他們只是問了會議的時間,而B提供了更多不必要的信息,不符合最大原則,因為它提供了過多的信息。最大原則的目標是提供足夠的信息,但又不要提供過多的信息,以確保對話有效且不冗長。

 

A: 你可以告訴我語言學的上課時間和地點嗎?

B: 當然,語用學在每個星期二的早上九點十分在校本部誠105上課。

 

語用學(筆記) 品質原則(Maxim of Quality)要求說話者說真話,不要故意說不真實的事情,也不要缺乏證據或有理由相信的信息。

**例子(遵循品質原則)**:

A: 你昨天有去圖書館學習嗎?

B: 是的,我昨天花了大部分時間在圖書館學習。我閱讀了幾本書,也寫了一篇短文章。

在這個例子中,B回答了A的問題,提供了具體的信息,而且是真實的。這符合品質原則,因為B說的是事實,而且提供了相關的細節,使得對話更加清晰和可信。

**反例子(不遵循品質原則)**:

A: 你昨天有去圖書館學習嗎?

B: 是的,我昨天在圖書館學習,我讀了好幾本數學書,然後去了外太空。

在這個反例中,B的回答明顯不遵循品質原則。他聲稱自己去了外太空,這是明顯的不真實信息,與對話的內容不符。這樣的回答可能使A感到困惑,因為它包含了明顯的虛假信息,不符合誠實和可信任的原則。

 

語用學(筆記) 相關原則(Maxim of Relation)要求說話者的言論應與對話的主題和語境相關。

**例子(遵循相關原則)**:

A: 我們計劃下個月去海邊度假,你有什麼建議?

B: 對於海邊度假,我建議你們參觀當地的海灘景點和品嚐新鮮的海鮮。我在那個地方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假期。

在這個例子中,B的回答與對話的主題(海邊度假)相關,提供了相關的建議和經驗分享。這有助於確保對話保持在主題上,並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

**反例子(不遵循相關原則)**:

A: 我們計劃下個月去海邊度假,你有什麼建議?

B: 我最近買了一輛新車,這輛車的燃油效率非常高。

在這個反例中,B的回答與對話的主題(海邊度假)無關,而是提及了一輛新車的燃油效率。這樣的回答不符合相關原則,因為它偏離了對話的主題,無法提供對A的問題有用的信息,可能會讓A感到困惑。相關原則的目標是確保對話保持在主題上,以便有效地交流相關信息。

 

語用學(筆記) 方式原則(Maxim of Manner)要求說話者應以清晰、明確、易理解的方式表達自己,不應該使用模棱兩可、難以理解或模糊的語言。

**例子(遵循方式原則)**:

A: 你可以告訴我明天的會議時間和地點嗎?

B: 當然,明天的會議將在上午10點在會議室C舉行。

在這個例子中,B以清晰、明確的方式回答了A的問題,提供了具體的時間和地點信息。這樣的回答有助於確保對話的明確度和有效性,符合方式原則。

**反例子(不遵循方式原則)**:

A: 你能告訴我明天的會議情況嗎?

B: 嗯,嗯,對,有一個會議,它應該是在上午吧,地點是在某個地方,我想應該會有通知的。

在這個反例中,B的回答模棱兩可,使用了含糊不清的語言,並未提供具體的信息。這樣的回答可能會使A感到困惑,因為它沒有清楚地回答問題,不符合方式原則,因為它缺乏清晰度和明確性。方式原則的目標是確保信息的清晰傳達和理解。

 

語用學(筆記)

語用學(筆記)

 

語用學(筆記)

 

語用學(筆記)

言談行為(Speech Act)是語言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使用語言來執行特定的行動或達成特定的目標。言談行為不僅涉及到語言的表面結構(語法和詞彙),還包括語言的功能和意圖。言談行為研究了人們如何使用語言來表達思想、交流、請求、承諾、問題解決以及表達情感等各種目的。

言談行為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類別:

1. **言談行為的表示(Locutionary Act)**:這是言談行為的表面結構,包括發音、詞彙、語法和語言的組織。這是指語言的字面意義和語法結構。

2. **言談行為的指稱(Illocutionary Act)**:這是言談行為的實際目的或意圖,也就是語言的功能。例如,發出陳述、問題、命令、承諾、祝福等都是不同的言談行為指稱。

3. **言談行為的成果(Perlocutionary Act)**:這是言談行為對聽眾或受話者的影響,包括他們如何理解、反應或回應語言。這涉及到言談行為的影響力,例如使聽眾相信某事、使他們感到高興、使他們做某事等。

舉個例子,當一個人說:“請把窗戶關上。”,這個言談行為的表示是語法結構和詞彙的組合,指稱是發出一個命令的意圖,而成果可能是聽眾關上窗戶的行動。言談行為的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語言的功能、意圖以及語言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和互動。这在语言学、交际学和语用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价值。

 

語用學(筆記)話語的預設(Presupposition)是語言學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在一個句子或言談中,語言使用者暗示或假定的背景信息或前提。這些預設信息通常被視為言談的一部分,而不是直接陳述的內容,因此它們對理解言談的完整意義至關重要。預設可以影響對話的解釋和詮釋,因為它們提供了語境和背景,使得句子或言談有意義。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話語的預設情況:

1. **存在預設**:當語言使用者使用某個詞語或句子時,可能隱含該詞語所指的事物是存在的。例如,句子 "我不喜歡這家餐廳" 預設了這家餐廳存在,即使它可能並不存在。

2. **時間預設**:某些句子可能暗示了特定的時間點或時序。例如,"我昨天吃了晚飯" 預設了發生在昨天的時間。

3. **因果關係預設**:有時句子可能假定某種因果關係存在。例如,"因為下雨,所以我帶了傘" 預設了下雨是帶傘的原因。

4. **動作預設**:某些句子可能預設了某種動作或事件的發生。例如,"他再次遲到了" 預設了他之前曾經遲到過。

5. **對比預設**:有時句子中的對比詞(如"但是"、"相比之下")暗示了與先前提到的事物相比,另一事物的存在或狀態。

了解話語的預設對於理解語言交流至關重要,因為它們可以幫助我們補充不完整的信息,並確保我們理解語言的完整含義。在語用學和語言解釋學中,預設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它探討了言談中這些隱含的信息如何影響對話的解讀。

 

語用學(筆記)指示現象(Deixis)是一種語言現象,指的是語言中的詞語或表達方式需要依賴上下文或說話者的指示來確定其意義。這些詞語或表達方式無法單獨解釋其含義,而需要依賴說話者和聽眾的位置、時間、身份等因素。指示現象是語言中常見的現象,它使得語言能夠適應不同的語境,以確保有效的交流。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指示詞和表達方式:

1. **人稱代詞**:例如,"我"、"你"、"他"、"她"、"它"等。這些代詞的意義取決於說話者和聽眾的身份,例如,當說話者說 "我" 時,它指的是說話者自己;當說話者說 "你" 時,它指的是聽眾。

2. **時間指示詞**:例如,"現在"、"過去"、"未來"等。這些詞彙需要上下文來確定特定的時間點或時間範圍。例如,"現在" 在不同的對話中可以指不同的時間。

3. **空間指示詞**:例如,"這裡"、"那裡"、"這個"、"那個"等。這些詞語需要依賴位置信息來確定其含義。例如,"這裡" 可能指的是說話者所在的位置,而 "那裡" 可能指的是遠離說話者的地方。

4. **指示動詞**:有些語言使用動詞來表示指示,例如,指示方向或動作。這些動詞通常需要上下文來確定其具體含義。

5. **指示冠詞**:有些語言使用特定的冠詞,如 "這"、"那"、"這些"、"那些" 來指示特定的對象或事物。

指示現象在語言中起著重要作用,因為它們允許語言在不同的語境中適應,使得交流更加有效。這也意味著在理解語言時,我們需要注意上下文,以確定指示詞的確切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nerous Beau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