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議題的核心素養哪裡找?
資訊素養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運算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具備運用運算工具之思維能力,藉以分析問題、發展解題方法。
• 資訊科技與合作共創:能利用資訊科技與他人合作並進行創作。
• 資訊科技與溝通表達:能利用資訊科技表達想法並與他人溝通。
• 資訊科技的使用態度:能建立康健、合理與合法的資訊科技使用態度與習慣,並樂於探 索資訊科技。
資訊素養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
運算思維與問題解決:
資 E1 認識常見的資訊系統。
資 E2 使用資訊科技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資 E3 應用運算思維描述問題解決的方法。
資訊科技與合作共創:
資 E4 認識常見的資訊科技共創工具的使用方法。
資 E5 使用資訊科技與他人合作產出想法與作品。
資訊科技與溝通表達
資 E6 認識與使用資訊科技以表達想法。
資 E7 使用資訊科技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
資 E8 認識基本的數位資源整理方法。
資 E9 利用資訊科技分享學習資源與心得。
資訊科技的使用態度
資 E10 了解資訊科技於日常生活之重要性。
資 E11 建立康健的數位使用習慣與態度。
資 E12 了解並遵守資訊倫理與使用資訊科技的相關規範。
資 E13 具備學習資訊科技的興趣。
以「資訊素養與倫理」相關議題為內容撰寫故事腳本網路識讀、網路沉迷、網路霸凌、網路安全、網路遊戲、網路交友、網路交易等。
- 請選擇一個議題進行創作,必要時可融合二個以上的議題。建議以創意、正向的角度發想腳本內容,以教導學生瞭解網路的本質養成健康、合理與合法的資訊科技使用態度與習慣,並樂於探索資訊科技,以適應數位時代的社會與生活。
資訊素養 Information Literacy
資訊素養是一種「使人能夠更有效地選擇、尋找及評估傳統或網上資源的技巧」。資訊素養也是確認資訊、檢索及尋獲資訊、組織及整理資訊、使用及創造資訊、評估的能力。資訊素養教育著重於應用資訊來幫助獨立思考,從事有意義的學習。就範圍來看,資訊素養教育是啟發性的知識建構教育,也是資訊科技能力、利用能力的養成教育。總而言之,資訊素養教育至少應包含三個能力的學習:發現問題與蒐集資料的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的養成與電腦及網路的學習能力。
網路識讀:
參考影片 https://eteacher.edu.tw/Materials.aspx?id=10
網路謠言的基本類型大致可分為:
1. 恐怖型─指的是利用人類恐懼的心理作用來散佈的謠言,例如:「旅行者小心,如果你昏迷醒來後發現自己躺在旅館充滿冰塊的浴缸中,小心你的腎臟已經被取走了!」
2. 陰謀不軌型─指的是企圖動搖消費者對於某公司或企業的信心或報復心態散佈的謠言,例如:「科學肯德基雞肉」、「關東煮放太多味精」、「IBM送免費電腦」。
3. 病毒型─通常是警告你最近有什麼病毒,或是什麼檔案不要開的信。
4. 憐憫型─例如:「只要你轉信給其他人,就會有人幫你捐錢」。
5. 貪心型─例如:「只要你轉寄這封信,比爾蓋茲與迪士尼就送你免費的旅遊!」。
為了減低不實謠言所造成的損害,我們可以採用以下幾種策略:
1. 利用較知名網站或是透過學校、圖書館的連結蒐集資料,而不以瀏覽搜尋引擎作為主要資訊來源。
2. 常上謠言查證網站,如由某大眾傳播媒體所經營的「網路追追追」網站,此網站除有專人負責進行網路謠言蒐集外,其他網路使用者亦可提供自身所聽聞之網路謠言要求查證,或提供可驗證謠言真偽之線索。
3. 中華民國網路消費協會網站提供「網路闢謠」的服務,澄清網路上常見的謠言。
4. 行政院衛生署的「食品藥物管理局」設有詢答系統,提供民眾食品、醫療器材、化妝品、藥品、檢驗、網路傳言等資訊,負責導正錯誤的說法或澄清不正確的謠言。
網路謠言的防堵,不僅僅是靠網路管理者的過濾,作為網路使用者,我們也應不輕信謠言;就算要參考,也應該多查證內容的真實性。網路使用者應擔負「不製造、不散播、不轉寄」謠言的責任,可以說是「謠言止於智者」、「網路謠言,人人有責」。
可信的網頁,有以下幾項特徵:
- 簡單明瞭的網頁畫面
- 清楚的網站名稱
- 網頁的網址清楚,沒有多餘的符號
- 網頁內容或資訊呈現清楚
- 沒有多餘或閃爍的動畫
- 沒有錯字或多餘的符號
- 沒有廣告嫌疑
網路資訊評估六步驟
網路資訊通常都是透過網頁的形式呈現,我們也可以透過以下六步驟進行判斷:
- 從網域開始:注意網域的單位,.gov為政府單位網站、.edu為教育類網站、.com為商業類網站、.org為法人組織網站。
- 確認贊助者:從網站的「關於我」(About us)、組織(Mission),來查看網站的贊助者,可瞭解發佈網站的目的或動機。
- 確認作者:在網路上搜尋作者的名字,間接證實這個作者的存在與否和可信度。
- 資訊的時效:留意網頁底端或標題的資訊發佈時間以及修改時間,要特別注意的是,網站的設計或背景顏色更新,不表示資訊內容也會更新。
- 確認適宜的範圍:從網站地圖(site map)中可看出這個網站的內容是廣泛或深入,通常該網站會提供內部的搜尋引擎。
- 評估準確性:留意是否有錯字,以及這個網路資訊是否太過戲劇化,或是有煽動性、不合理或錯誤的描述。
資訊驗證五面向
綜合以上幾種資訊驗證的方法與步驟,可以整理出資訊驗證的五個基本面向,包括準確性、權威性、客觀性、涵蓋性以及時效性。
- 準確性:網站的內容豐富且正確、網站標題與內容一致,
- 權威性:網站內的資訊會註明資料來源、註明聯繫網頁設計者的資訊及網站基本資料。
- 客觀性:網站內資訊發布的目的客觀且具有價值。
- 涵蓋性:網站資訊能夠滿足使用者需求、能讓使用者方便搜尋。
- 時效性:網站所提供的資訊內容是很新穎的、網站的資訊很新且更新迅速。
網路沉迷:
有人不上使用網路或3C科技產品,就感覺渾身不對勁,一般稱為「網路沉迷」。
一般人大多可以合理、健康地使用網路與3C科技產品(use),利用各種科技與網路的功能與服務,讓生活更加便利,而且時間控制得宜。可是如果使用網路或科技的時間越拉越長,整天只在網路上活動,忽略了學習、工作等正事,寧願漫無目的地瀏覽網頁,也不願意完成學業工作,或是與原本的朋友漸行漸遠,只願意在網路上跟人聊天,甚至沒有網路可用就會心情起伏不定,進而影響到日常作息,這樣就屬於過度使用(abuse)。當一個人達到過度使用網路的狀況,如果不留心節制自己的網路使用,或是尋求其他的因應方法或協助,就有網路成癮的危機。
網路沉迷的判別標準
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已經變成「網路沉迷」一族了嗎?只要回答下面八個問題,就可以判斷出你是不是到達「網路沉迷」的標準。
一、你是否一心一意想著網路上的一切(包括:剛剛上網發生的事情、接下來在網路上又會有什麼事發生)?
二、你是否會覺得上網的時間需要一次比一次久,才能滿足上網的需求?
三、你是否無法控制自己上網的時間,上了網就是停不下來?
四、當你離線或不能上網時,你是否會覺得不安、易怒、沮喪或是暴躁?
五、你在網路上的時間常是否較原來預估的久?
六、你是否曾因為上網使得重要的人際關係、課業或工作陷入困境?
七、你是否曾對家人或醫生隱瞞自己對網路涉入的程度?
八、你是否利用網路來逃避問題或平復煩躁不安的情緒?
網路霸凌
常見網路霸凌行為 |
網路文字:例如有歧視意味的笑話與殘酷嚴厲的批評;也包括令人難堪的線上票選。由於青少年對於外表的重視,使其特別容易被他人言語行為影響,且可能導致負面的心理發展。若是被提名票選「班上最XX的人」,加上同學們後續的玩笑與騷擾,及有可能造成青少年極大的精神壓力。 圖像騷擾:例如個人私密照被公開流傳,含有性暗示的圖片,或經過移花接木的不實剪接照片等。圖像的騷擾也經常伴隨著文字出現,讓受害者的名譽與生活深受影響。 個人訊息:即恐嚇電子郵件或手機簡訊等可直接傳送至被害對象身邊的騷擾方式,即使不上網站不接電話也無法避免。這種網路霸凌行為會結合上述文字與圖像騷擾,使受害者更防不勝防,乏於應付,且造成更嚴重精神傷害。 |
青少年:
校園中的學童是最可能直接受到校園霸凌的對象,對於如何應對需有正確且完整的觀念。
若有收到類似霸凌的訊息,不管是發生在面對面生活中,還是來自網路,都應該勇於通報教師、家長,不要以為自己就可以處理好。
若是不斷收到同學的恐嚇威脅電子郵件或手機簡訊,可封鎖其電子郵件地址或手機號碼。
若是不明人士任意張貼不實言論在公開網路空間,造成旁人誤解,則應立即通知父母師長代為處理。
審慎判斷校園流傳的消息是否屬實,不任意轉寄或張貼可能傷害他人的訊息;切勿成為霸凌者的幫兇。
在網路公開空間張貼訊息前,需謹慎思考是否觸法或可能傷害他人。尤其在情緒激動時,更需待心平氣和時方可採取行動。
教師與學校:
根據研究調查顯示,目前不論是校園霸凌加害者、受害者或是旁觀知情者,大部分均保持沉默,少有人會向師長或校方尋求協助,這是因為青少年認為師長或校方沒辦法或不願意保護他們或是阻止霸凌行為,或是他們覺得可以自行處理,不需他人協助。
雖然目前國內尚未有明確法令規範校園網路霸凌,不過國外部份學校已於校內規章中禁止類似行為。若是教師與校方可積極宣導正確的言論自由觀念—以不傷害他人為最高原則,應可減少校園網路霸凌的發生。
教師應正視網路霸凌在校園環境中的確產生問題,應更加積極預防遏止。例如於課堂中,灌輸網路霸凌的概念與正確的因應方式;這樣就算發生網路霸凌事件,也可以將傷害減至最低。
防堵霸凌影片與文字繼續流傳是治標的辦法,可以防止二度與擴大傷害。但是其背後產生的原因仍須深入了解並加以解決,以免類似狀況再度發生。
家長:
霸凌事件發生後,最後知道的通常是家長。父母以為小孩子待在家裡就不會加害他人或是遇到危險,殊不知網路霸凌的威力是超越時空、難以閃避的;而父母事後知曉後也都難以相信自己平常乖巧的孩子會去霸凌別人,或是被同學霸凌。多數霸凌加害者並沒有意識到霸凌會為他人帶來多大的傷害,而父母則應灌輸正確觀念。
告知孩子切勿回應霸凌者的言語暴力,避免引起不必要且非理性的言語攻擊,並形成加害者與受害者間互相霸凌的循環。
根據研究顯示,目前校園網路霸凌受害者多半保持沉默,而不願意像校方師長尋求協助。若是孩子有精神低落或異常行為,例如害怕上學,或是不願意接電話與上網收信時,需主動關心詢問;除了課業以外,多和孩子聊聊學校的生活。
若是孩子主動反應,則必須深入了解狀況。切勿衝動責罵孩子學壞或是不好好與同學們相處,否則將造成青少年受盡委屈也求助無門。
網路安全、
行動上網時自我防護 | 歸納上網風險和防範之道,使用手機上網請遵循以下的行為準則。 1. 不要使用不明提供者的WIFI熱點,如果是台北市的TPE-Free或中華電信的WiFly熱點,這顯然是安全的WIFI熱點,如果是在某間有提供免費WIFI熱點的店內,該店一定會有公告它所提供的 WIFI熱點和連線密碼,除此之外的不明WIFI熱點盡量都不要使用。 2. 如果非得要使用不明提供者的WIFI熱點,務必不要進行任何登入動作,也不要在聊天內容提及你的個人資料與信用卡號碼,更不要操作股票或金融業務,如果真的要做這些事情,還是用自費的3G上網吧,雖然花錢但至少安全。 3. 智慧型手機下載app之前,務必檢查一下該app要求的權限是否與該app的功能相關,最常見的陷阱就是明明是款小遊戲,卻要求使用者同意「提供手機識別碼」、「得知你的位置」、「啟用GPS」、「發送簡訊」這些權限,無論你有多想玩這些app,絕對不要同意! 4. 如果是智慧型手機要下載系統功能的app而不得不授與以上的權限的時候,務必先閱讀該app的下載次數以及評分與評論,確定已經有上萬人使用過該app而沒有提出受害控訴以後,才同意權限並下載該app。 5. 如果是把你自己的手機或平板電腦交給朋友/孩子把玩,請不要讓他離開你的視線外操作,換言之,不要不知道他們在玩什麼,很多父母都是拿iPad或Android平板打發孩子,丟給孩子自個兒去玩遊戲以後,過陣子就收到奇怪的簡訊或帳單。 |
網路資訊停看聽: |
1. 停
|
網路交友:
安全的網路交友
1. 小心謹慎登入交友網站:許多交友網站無專人管理或檢舉機制,因此若是要透過交友網站交友,除了慎選交友網站外,登入的帳號密碼最好設立嚴謹的密碼並定期更新,以避免遭人冒用。
2. 避免洩漏個人隱私資料:透過網路與人溝通對於個人資料的登錄要十分小心謹慎,在網路上盡量避免留下真實姓名、電話、住址、信用卡帳號等基本資料,並對於此類資料的登錄要十分小心。如果必須在網路上留下相關資料,或是想要利用網路來購物,都最好先取得父母或師長的同意。
3. 留意自身的言論:勿在網路上發表具攻擊性、引人反感的言論,也審慎分析與轉寄網路上訊息,不要散佈謠言。
4. 避免單獨的邀約:盡量避免允諾網友的單獨邀約見面,如果有網友一直要約你出來見面,你可以與父母或師長討論,不要輕易赴約。
5. 積極尋求協助:如果網友傳送任何猥褻或令人覺得不舒服的訊息,千萬不要回應,立即告訴父母或師長處理。
6. 留意手機定位功能:許多手機交友軟體都與手機定位功能做結合,因為網路交友的對方很容易知道你的位置,建議可將交友軟體的手機定位功能關閉,以避免洩漏個人行蹤。
網路交易 :
安全的網路交易 | 消費者在進行網路購物及交易時應注意以下的事項,以確保具安全性: 一、查證賣家身份:包括是否為合法的業者,業者的名字、地址、電話、傳真及電子郵件等聯絡管道,以及業者是否加入相關自律組織。雖然拍賣網站上有「交易評價」可供參考,不過如果購買單價較高的商品,還是建議網友多加詢問、仔細辨認,最好能夠親自面交,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最為保險。賣方則應先確認入帳再交貨。 二、瞭解所欲購買的商品:由於消費者無法事先檢視所欲購買的產品,因此消費者在購物前應充分瞭解商品的規格及品質等各項資訊,並向賣家進行必要的查詢,以確定產品符合需求。 三、詳讀交易條款:應仔細閱讀合約的條文,瞭解交易的各項費用,包括稅費及運送費用、貨物遞送或送達的時間、付款的方式、使用的貨幣種類、產品的保證及保固、退貨的方式及發生消費爭議時如何處理等。 四、保障個人隱私權:消費者應瞭解業者蒐集那些個人資料及如何運用,所以在提供個人私密及財務資料時應特別小心,避免個人資料遭到有心人士的竊取。 五、保存交易的資料:對於交易的各項資料,如合約條款或交易完成等資料,應以電子檔的方式儲存,或列印書面文件保存,只要是金錢的往來,都一定要留下「白紙黑字」作為憑證,才能確保自已的權益。並作為以後如發生消費爭議時處理的重要憑證。 六、在選擇網路購物、拍賣平台時,應注意業者是否有提供過濾、申訴等服務,並建議採用貨到付款或面交的方式,避免交易糾紛。 |
如何防範網路交易詐騙 | 進行網路交易時,對於下列的網路上的情形應特別注意防範,以避免受騙: 一、在交易完成前要求你提供個人或財務的資訊。不要在網路上隨便輸入自己的銀行帳號或卡號,如不慎輸入也應盡快去電銀行辦理掛失手續。 二、交易的條件太好。勿貪小便宜,通常太便宜的物品可能是假貨或有瑕疵的貨品。另外前往旅遊地點訂民宿前,勿輕信網路照片,以免付了訂金卻發現與事實有出入,或者根本不存在,最好打電話向觀光協會或上觀光局網站查詢。 三、高報酬率之投資機會。網路上的投資理財資訊很多,民眾僅能當作參考,不要輕信自稱「某某老師」的人,也切勿將金錢交給對方操盤;最安全的方式,是利用自己了解熟悉的合法方式進行理財。 四、誇大功效的醫療或保健產品。據報載統計網路上販售的壯陽藥品及減肥藥通常含有禁藥且誇大功效,吃下去不但可能達不到預期效果,甚至會傷身或失去寶貴的生命。 五、高額誘人的抽獎或贈品活動。藉由網頁公布中獎獎項,讓被害人「眼見為憑」卸下心防,如果被害人給了帳號,詐騙集團就會將空頭支票轉入,隨即要求被害人匯款或購買商品,等到付錢後,支票就會在幾天後跳票,被害人不僅拿不到獎金,更會被白白騙錢。 有交易即有風險,如不慎遇上網路詐騙,可撥打「165反詐騙專線」報案。消費者在進行網路購物及交易時,如能注意以上的事項,當能大幅降低網路購物可能產生的風險,並充分享受網路購物所帶來的各項好處與樂趣。 |
資訊倫理 Information Ethics
資訊倫理是指人們在資訊產生、傳播、整理、保存、檢索及利用資訊時,用來規範使用者的行為準則。尤其在數位智慧生活與網路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一般人很容易透過隨手可得的資訊工具(如App)進行各種行為,將牽涉到行為的判斷或對錯問題,所以資訊倫理更形重要。廿一世紀的資訊社會中,對於少年資訊倫理議題,是我們應該加以重視的部份,更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網路遊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