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是進入部落的第一堂課: 閉嘴! 多聽少發言。」是我在進入部落前,心中叮嚀自己的話語。


筆者有幸能親自訪談泰雅生活館館長,宜蘭大同鄉泰雅生活館從於2008年開館營運,以保存、維護蒐藏、研究泰雅文化,並藉展示、陳列、解說文物等以推廣泰雅文化,達到教育傳承及活化文化的目的。2023年五月通過環保署環境教育場域認證,是全國首間以泰雅文化為主題的場館,推出3大泰雅文化與土地連結的課程,從中分享泰雅族gaga的精神、與環境共生共存的生活態度。未來泰雅生活館將整合鄰近資源,打造永續經營的區域發展策略。廖朝明館長表示,「目前我們推動3個課程是:泰會生活、泰會染織、泰會種小米,基本上是配合我們現有的設施規模,跟我們所經營的小米原地種植的情形來設計我們的課程。」

泰雅部落地區教育議題
泰雅生活館的展覽是筆者看過脈絡相對清楚的泰雅博物館,從原住民族的族群正義解析到泰雅族人的遷籍與分布,最後完整呈現泰雅族在gaga系統下建立的歲時祭儀,smgatu以及lmagu byaling等。筆者詢問館長相關的泰雅知識體系,「是否有轉化成適合不同年齡層的教案,方便教師導入一般課程學習?」廖館長表示,「泰雅生活館是高中以下學校常常來校外教學的教學場域之一,目前研發三種課程,從泰雅生活的民族智慧展示、泰雅織布的智慧再到泰雅語小米間的關聯,學生到生活館來不但可以聽專業導覽人員解說更可以透過我們研發的AR線上系統跟展覽作互動,其評價良好。」然而,筆者提到這樣的教學模式仍需要跟教學現場老師結合,設計適合學生學習的教案,現場老師能透過親自體驗課程,然後內化分析出能夠配合自己本身領域的教學主題,再依照學生性質,研發出「泰雅文化回應課程」。就如同,我們去拜訪部落耆老,詢問相關知識體系,經過整理有了脈絡化的泰雅傳統文化教學內容後,現場教學老師依照他的教學經驗,將這些知識體系,取其部分融入到課程之中,產出教案課程,讓學生學習。

 

泰雅部落地區教育議題


筆者談到大同國小位於行政中心崙埤社區。資源相當豐厚,教學設備新穎充足,教學場域與自然環境渾然融合,擁有諾大的運動空間、鄰近大同鄉圖書館、泰雅生活博物館可以開創深度課程,學生應該很幸福。然而,部落婦女提到,大同國小還有兩間分校,一個是松蘿分校 ,另外一個是樂水分校 ,位於崙埤部落的大同國小因為距離羅東市區近,大部分在乎教育的家庭大多會選擇將孩子送到羅東市中心的學校學習,因此,大同國小目前也正面對少子化以及學生流失等問題。


筆者觀察,近年來,宜蘭縣為呼應國家雙語政策,施行多個雙語計畫,積極引進外國師資,除了部定的英語課程也轉化領域成為雙語實驗課程豐富教學。然而,部落學校因小班小校學校人力不足,再加上施行學校民族特色課程,學校老師必須依在地性自編課程教材,例如藤編織布、山野教育戶外踏查、傳藝樂舞、民族人文等,已無力再多聘僱人力施行英語教學,因此,沒有專任的英語老師,多是代理代課等流動教師。因此,為了讓部落孩子能在中國民國教育升學制度下,順利升學,部落家長大多會選擇更符合中國民國政府教育價值的學校。


此外,部落婦女也提到,漢人為主的學校其教學方式,多以上對下的講述教學為主,輔助考試練習等,讓原住民孩子的學習興趣日漸下滑。筆者觀察原住民學生的學習模式,大多是以觀察體驗開始,等到遇見不知道的事情主動提問,得到問題的知識,反覆運用知識到不同的領域科目學習內化,最後,實踐於生活之中。符合Broadwell, M. M. (1969).  Teaching For Learning ,他把學習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 無意識的不足 (Unconscious Incompetence): 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二階段: 有意識的不足 (Conscious Incompetence): 我們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三階段: 有意識的能力 (Conscious Competence): 我們努力學習我們不知道的事物。有意識地努力學習新的技能,通常需要實踐、反覆練習。這是學習發生的地方,需要努力和工作。第四階段: 無意識的能力 (Unconscious Competence): 我們無需思考就能做到。技能在無意識層面自動發生。
 

泰雅部落地區教育議題


最後,筆者有幸遇到幾個部落青年,有了幾段對話。筆者表示,原住民地區思想較封閉,政府推動的教育政策,如果要進入部落學校,非常困難。泰雅青年瓦旦 表示,在日本時代,族人被迫放棄泰雅文化,除了禁止狩獵行為,紋面也是嚴格禁止的。外人來到部落,藉由正當名義欺騙部落族人,掠奪相關資產的行為經常出現,導致族人漸漸的閉口不談自己文化,對於非部落族人也保持警戒心態。如果相關資源或是議題要進入到部落,需要先跟熟悉部落的長者建立關係,然後才能順利推動。泰雅青年Y 則提供幾個泰雅族人姓名,表示如果筆者需要可以報「崙埤部落小胖」的名子。筆者回應,看到部落有需求,但是如果相關資源要進駐又需要提前建立信任關係,由部落備受信任或是有發言能力的長輩帶領,看起來非常沒有效率,然而,卻是讓部落族人願意出門學習的必要關鍵。


筆者表示,原住民族給人的印象多為熱情好客熱天知命,但是經過實際相處發現他們很難變熟悉。一位跟泰雅部落交好的漢人 回應,「去到部落拿出一瓶保力達就對了。」要跟原住民族做朋友要融入他們的生活,使用他們熟悉的交友方式相處,他反問筆者: 「你喝酒抽菸嗎? 」筆者實測,昨天還不熟悉的部落青年 ,因為一個晚上與同行大學生的酒精來往,隔天早上看到筆者也能侃侃而談。


然而,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完成核定並刊登公報之臺灣原住民族部落共有746個部落,如果每個部落都需要找一名耆老才能推行政府相關教育政策,或是要事先到交通不便的部落建立關係,的確非常困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nerous Beau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