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立美術館目前尚未開放實體參觀,本次先透過線上展覽的模式搶先與觀眾互動,期待未來落成那天能提高新北市民進場觀看美術相關作品的不同選擇。
這次的線上展以新北市美術館典藏作品⸺姚瑞中的《廢墟迷走I⸺以屍骸構築的文明 》作為核心,在距離近三十年的今日重新於不同介面回看,與三組當代創作者李慈湄、劉玗、Meuko 的作品產生跨越時空的相互輝映。
這次線上展覽除了有首播也有映後座談,可以透過藝術家們的對話中,了解他們創作的發想以及藝術呈現的方式。透過真實的對話可以理解藝術家抽象的念想,以及如何把一個物品解構再建構的旅程。
線上展覽非常有互動性,觀眾進入時需要有三個步驟,分別是《提問》,詢問觀眾平常喜歡的場域,例如: 歷史空間、文藝場所或是大自然,根據每個觀眾不同的選擇,將會帶領你看到不同的作品,進入到第二步驟《探索》姚瑞中老師的作品,姚老師以其獨特藝術家的眼光去探究所謂的廢墟的前世與今生,或許我們無法參與這些廢墟風華正茂的風光年代卻能透過藝術家獨到的眼光,了解時代的轉變。最後進入到第三步驟《再迷走》 藝術作品是可以產生對話的,透過策展人的精心巧妙安排,讓姚瑞中老師的作品巧妙的跟李慈湄、劉玗、Meuko 這三位藝術家。透過查看兩個主題類似但是風格各異的演繹方式,發覺藝術的價值在於創新創發以及如何在既有的架構之下,用藝術家獨到的眼光及技法再呈現的旅程。
筆者對於台灣的在地文史相當感興趣,平時也多利用假日走讀台灣,發掘那些未列在教科書上的歷史文化故事。
例如:台鐵有個百年的三佳火車站,純檜木的建築,靜靜佇立在往樹林鶯歌間。原來三佳火車站後方有多個礦坑,早年也是著名產煤礦的地方,沿著地圖按圖索驥上去,發現坑口仍在,但有多少來來往往的旅人們知道三峽樹林間,也曾是煤礦出口的大戶呀。
例如:位於基隆人來人往的海科館,其前身是台灣第一個火力發電廠,台灣從農業時代轉型成為工業時代需要大量用電,此時大型發電廠就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
海科館當初在取得土地的時候,特別保留了台灣北部發電廠的鋼骨架構,並將其原本的架構配合海科館的架構去作設計,並將其原本週邊的日本宿舍區框列出來,並以意象標示,現在來到海科館,你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前世與今生。
例如: 散落在淡蘭古道上的百年石造土地公廟,或許這些石造的土地公廟長寬高大約一尺多,非常不起眼,可是我們可以從其建造的媒材手法技法等判斷其年代以及是哪個地方來的漢先民。
我深信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今日的台灣在族群政策的操弄下,我們能從教科書上獲得的知識相當的片斷,歷史是培養雕塑一個人文化素養的重要基石,人不可不知史。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灣扮演著相當關鍵的角色,當時的台灣被日本政府統治,所以當下台灣與美國是對立面,因此台灣在二戰期間多次遭受美國的空襲,目前台灣各地多有防空洞就是那個時代遺留下的產物。
這次線上展覽剛好是我喜歡的主題,期待未來有機會可以實體進到新北市立美術館欣賞姚瑞中老師以及其他新銳藝術家的作品。
美術館教學資源: 藝術STEAM教案|成果收錄
新北市美術館於籌備期間,透過積極行動面對社會,持續推動藝術教育計畫。108 年度以「看得見看不見的美術課」為題,邀請藝術家從自身創作經驗與新北特質出發,開發 9 案適合國小學生學習之課程;另一方面,結合新北市國教輔導團,連結教育專業及新課綱,與藝術家共備課程,並實際於國小視覺藝術課實施。
109 年度美術館擴大合作校數,以新北市地域特色為主軸,和藝術家合作開發 15 案以藝術為核心的 STEAM 課程。本次開發的 15 件藝術 STEAM 教案有別於現行多以科技為主、藝術僅作為美化之用的課程設計,而是以藝術為主軸、系統性地串連幼兒園、 國小、國中和高中等不同教育階段,結合多元跨域、設計思考、 動手操作與解決問題等涵養,完成以藝術為核心的跨域課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