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進度報告參考架構

  1. 簡介
  2. 文獻探討/相關文獻
  3. 研究目的與議題
  4. 語料收集/語料來源
  5. 語料分析:包含語言分析、數據統計
  6. 討論
  7. 參考文獻

有字句 文獻參考 簡介&研究主題 

有字句 文獻參考 文獻探討

有字句 文獻參考 研究目的與議題

語言的演變是約定俗成,耳濡目染的;有字句在台灣常常聽到,上從大學教授,下至市井小民,都會使用有字句,有字句已經語法化。有+VP之「有」已經從台語語法,演變成不同意義的台灣漢語語法,例如: 張伃涵 (2022) 。做了<以有+VP之「有」作為漢語時態標記>的研究。因此,透過篇章分析,希望能達成相關語法研究,對於未來華語教學更有助益。

有字句 文獻參考 語料蒐集

1. 大學生問卷

2. 生活中之對話紀錄

有字句 文獻參考 討論

有字句 文獻參考 參考文獻

 

從篇章角度分析概念多義之現象以有+VP之「有」作為漢語強調義為例有字句 文獻參考 

 

例子1:

公車司機:小姐,上車刷卡唷。

小姐:我有刷卡呀。(是符合語言發展的簡單化、經濟化原則的)

-我刷了卡了。只有過去意思,無法強調事實。

-我真的刷了卡了。太冗長,不口語。

便當店老闆:小姐,要排隊唷。

小姐:我有排隊呀。

例子2:名詞化-當成單一事件,有沒有達成。有沒有的省略。確認

小明今天有來嗎?

-小明今天來了嗎?

我剛剛有付錢嗎?

-我付了錢了嗎?

 

你有買紀念品嗎?

-你買了紀念品嗎? 你有沒有買紀念品?

 

例子3:

我沒有要接這份工作

我沒有要去

 

有字句 文獻參考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dxLJx3LT4eJ-KhTR-3sJf1VP0C0Kr6uGedfVSZygLt4SdxTA/viewform?usp=sf_link

 

有字句 文獻參考

蔡雅聞 (2014)。台灣華語「有字句」的語法及語義。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台北市

https://hdl.handle.net/11296/z8jnuc

 

 

 

1.     趙恆玉(2001) 。漢語「有」的語義分析與教學語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鄧守信https://etds.lib.ntnu.edu.tw/thesis/detail/12942c2e53f59e2e078b4fcf6a6e0cc9/

2.  牟振 (2019) 。語言接觸視角下「有+VP」的社會語言學調查。 臺大華語文教學研究 第七期 001~027 頁。

3.  張伃涵 (2022) 。漢語為二語之英語一語者習得漢語時態之可能性:以有+VP之「有」作為漢語時態標記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徐東伯

https://etds.lib.ntnu.edu.tw/thesis/detail/9b9000c6b5f5ab1133d1cf1600168cd4/

4.  黃正德(1988)。說是和有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9本 第一分

5. 陳麗君 (2012)。 台、華語語言接觸下的「有」字句 。 《台灣學誌》第五期 2012 年 4 月 頁 1-26 。

有字句 文獻參考

有字句 文獻參考

「有+VP」內的動詞是通過連接「在」、「過」、「著」、「到」以及「完」等動態助詞來表現動作的現在進行、歷時經驗、持續狀態、到達、完成等語意的。

 

有字句 文獻參考 語法化

有關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的定義,Lehmann 定義為「從非語法的狀態轉變到語法的過程」(Christian, 1982: 119)。Hopper & Traugott(1993: 4, 8)認為語法化是語
彙項目(表現內容的詞)轉變成為語法的(表達功能的詞)過程,而這些區別語意和句式的特質往往是通過歷時或是共時的發展過程中再建構而成的。據 Hopper & Traugott(1993: 3)所述,80 年代以後的語法化研究可分成二類觀點。一類是從歷史的角度,探求語法形式的根源或是探討可能影響語法形式變化的典型的途徑(如 Christian, 1982)。

有字句 文獻參考 中英對比

如現代英語的動詞 have 從本動詞的用法 have a book,經歷了準(quasi-)動詞 have a book to read(有一本必須得讀的書)和 have to read a book(必須讀書)的階段後,成為了如 have read a book 的助動詞。更從助動詞變成連詞,如 we’ve built a new garage(Bybee, 1985; Bybee & Dahl, 1989 等)。

有字句 文獻參考 結論

台灣華語「有」字句的語言變化是同時受到了台語的語言接觸和華語語言內部的規律變化原則影響所致而造成不同句式的接受度不同。如 Givón(1979)所述,語言的規則和範疇在本質上都是依附於功能之上。Langacker(1977: 103)指出,說話者和聽話者的語言表現原則上都會最大的發揮「經濟化」和「簡約化」原則以達到溝通的目的。Hopper & Traugott(1993:81)也認為,說話者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如何去凝縮表現,或將多餘的語言成分簡單化等方式來生產新的話語方式,利用新的話語方式來提升表現性。因此「有+VP」句式很容易就被大量運用於做為「沒有+VP」的肯定句式。

台灣華語「有」的語法化過程從語意∕語用層面上來看,其語意從「存在、領屬」透過推論變化為「說話者與聽話者間確認或質疑某個動作或事件、狀態、性質的存在、發生與否的主觀認定表現」,所以語意已經「抽象化」。在語法層面上,「有」的句式和詞性從單純的動詞轉變成動詞或情態詞之二者並行,依附於構式之上。

 

6.      曾心怡 (2003)。 當代台灣國語的句法結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鄧守信(看第三章就好)

https://etds.lib.ntnu.edu.tw/thesis/detail/a67c54a462d88def643d13aeacd7cc14/

 

 

有字句 文獻參考

孔見(2002),〈從“有”與“have”談開去〉,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期,頁65-79。

申云玲(2007),《有沒有/有+VP句法結構的嬗變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山西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伍文英(2003),《有+VP格式研究》,湖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系所碩士論

魏文真(1995),《國語的有字句》,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竇煥新(2006),〈台灣普通話中的“有+動詞”研究〉,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八卷第三期,頁47-50。

藍碧仙(2009),〈“有+VP”結構分析〉,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十二卷第三期,頁58-61。

劉利(1997),〈古漢語「有VP」結構中「有」的表體功能〉,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01,頁66-68。
劉晶(2007),〈淺析有字句的句式系統〉,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第36卷第6期,頁211-2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nerous Beau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