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學老師舞蹈風格結構嚴謹,善用會呼吸的肢體語言,運用舞蹈視覺空間,創作出來的作品獨特,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將其用現代舞的形式演繹出來,除了創作富有中國色彩的作品,如《曹丕與甄宓》、《大漠孤煙直》、《傾盃樂》等。也積極蒐集原住民舞蹈,創作出《沉默的飛魚》、《雲豹之鄉》等原民舞蹈。雖然鳳學老師已逝,但其一生積累的能量,將由他的學生持續傳承下去。

 

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 2024《火祭-烙印》

劉鳳學老師一生心繫臺灣原住民,除了記錄出版舞蹈文化人類學之研究、重建、創作與出版,也成立基金會努力記錄台灣原住民的傳統祭典與文化。魏光慶老師師承劉鳳學,身上流著阿美族與薩奇萊雅族的血液,接續鳳學老師的原住民文化踏訪與紀錄文化祭典等責任。這次古牧特舞蹈劇場KDT推出,編舞家魏光慶 (古牧特·法拉) 以自身的文化涵養,從火的意象,族人們的合作意象。從中獲得創作元素及靈感,運用個人的創作技巧,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作品以傳統價值為中心,用現代舞的形式演繹,同時跳脫傳統規範與束縛,將賽奇萊雅族元素,使用現代舞及當代年輕人的舞蹈元素展現,將原住民舞蹈提升到另外一個層次。 

 

(魏光慶老師 彩排)

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 2024《火祭-烙印》

 

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 2024《火祭-烙印》  朔源

劉鳳學老師在1950-1970年代採集時發現,當時各族舞蹈只有40歲以上的原住民跳,年輕人已經不跳了;因此,到2023年的今天原住民文化的斷層特別劇烈,有賴於更積極的文化踏查及復健,保存文化。這次由財團法人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開啟了紀錄薩奇萊雅族<火神祭>的計畫。

原住民與外來的統治者常因為領地侵犯而有衝突,1848年因為清朝官兵態度蠻橫、處事不公,侵擾各原住民族的生活,導致撒奇萊雅與噶瑪蘭族聯合抵禦,造成原住民族與官府的衝突戰役,史稱達固部灣事件 (加禮宛事件),造成撒奇萊雅族人傷亡、部落遷居、語言與文化隱匿長期依附在阿美族的底下,目前透過107 傳統領域劃設計劃,撒奇萊雅族人數較多的部落,有新城北埔(Hupu’)、花蓮市國福里(Kasyusyuan)、國福社區(Cupu’)、美崙(Pazik)、撒固兒(Sakul)、瑞穗馬立雲(Maibul)、壽豐月眉(’Apalu)、鳳林山興(Cilakayan)、壽豐水璉(Ciwidian)與豐濱磯崎(Kaluluan)等為主。因此,居住在族群混居的環境,要找到文化連結,需要長期與部落的接觸,建立跟頭目的信賴感。魏光慶老師從2022年正式參與火神祭籌備,從籌備會議,打相關計畫,說服在地頭目,訪問耆老,拍攝相關紀錄影片,希望以文字,舞譜,影像等記錄火神祭系統。經過文化浸潤及學術考察,翻閱古籍及採訪相關耆老,融合魏光慶老師的想法與創新,創作出《火祭-烙印》這個作品。

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 2024《火祭-烙印》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 2024《火祭-烙印》

 

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 2024《火祭-烙印》 以歷史事實為本 用現代舞創作展現,賦予新生命

現在的薩奇萊雅族<火神祭>擁有三個元素,火祭 祖靈祭 紀念清光緒四年的達固部灣事件(加禮宛事件)逝去的頭目。

火神祭典(palamalan a lisin)火神祭以光緒4 年(1878)加禮宛事件為祭典核心概念,屬於跨部落的全族紀念性活動。加禮宛事件發生時,達固部灣部落(Takubuan)是當時最大的部落,部落外圍種有刺竹防禦。清兵因刺竹隔離而無法接近部落,最後引火射箭攻擊,造成部落茅草屋燒毀、族人傷亡。之後,族人因分散各地而無法祭祀事件中傷亡先祖。撒奇萊雅族因遭歷史事件的祝融吞噬,而致民族文化發展受挫。歷經一世紀後,族人以火神祭典弔唁祭祀傳統領袖夫婦以及在加禮宛事件中犧牲的族人。火神祭典除了紀念歷史事件外,更具有凝聚民族認同的意義。火神祭典的儀式有:一、迎神,二、祈福,三、繞境,四、祭神,五、送神。

現在撒奇萊雅族的火神祭,固定在十月第一個星期六,在國慶廣場舉行。

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 2024《火祭-烙印》

 

老師這次校長兼撞鐘,從編劇編舞甚至音樂服裝都不假他人之手。如果喜歡原汁原味風格的作品,真的可以來看看;

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 2024《火祭-烙印》

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 2024《火祭-烙印》 購票連結 OPENTIX

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739176130947321857

薩奇萊雅祖先經過百餘年隱姓埋名的試煉後,在最適合的時候,那隱形的雙手拿起鑰匙將昇華的族群精神-復名的大門打開,又讓五色使者們為祭眾們祈求平和安康。表演者,以全現場演唱及演奏的形式,唱著創作的歌,跳著創新的舞,再用多元型式的現代視覺詮釋《火祭-烙印》中的「訊息、火」、「吟」、「請來」、「從前」、「戰鼓」、「煉-昇華」、「合十」、「歸靈」及「重生之路」,交織著沉靜莊嚴、富足榮華、驚心動魄、悲戚壯闊又回歸平和的族群命運。

 

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 2024《火祭-烙印》  2024首場@ 台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臺北市士林區文林路751號

交通: 搭乘捷運紅線 <芝山站>下車 過馬路就可以抵達 

位置: 

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 2024《火祭-烙印》

 

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 2024《火祭-烙印》

圖片來自: https://tttc.ncfta.gov.tw/home/zh-tw/ApplyPlace/169

 

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 2024《火祭-烙印》 2023首場@花蓮縣台灣原住民族文化館 <演藝廳> 

這裡的座位跟其他地方不一樣,舞台跟觀眾是平視的角度,所以坐高一點就會看不到舞台的最前緣。

此外,舞台是半開的,延伸到座位的左右邊角落,所以就算買最邊邊視野也不會太偏台。

如果要選座位,應該可以12排以前,最便宜的票。

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 2024《火祭-烙印》

 

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 2024《火祭-烙印》 魏光慶風格: 紅色 原舞 來自土地的律動 小孩 

紅色元素代表老師對於舞蹈的熱情與激情,在魏光慶老師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紅色元素的不同呈現方式;而這次<火神祭>紅色元素,透過火去祭祀以前的祖靈,更是貫穿全場。

在表演中你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紅,有代表太陽的不停輪轉的扯鈴紅色;每個舞者配戴的紅布;到光慶老師的紅舞衣等等。

原住民與土地密不可分,然而要如何呈現出來土地的律動,就靠天分的。魏光慶老師使用呼吸,踩地的律動,原住民原聲穿插,讓整個表演更加有原生命力。<我喜歡用花蓮的舞者,因為他們身體內有來自從土地來的聲音與養分,這些是再厲害的舞者都學習不來的。原住民主題的舞蹈,當然要使用原住民舞者。>魏光慶這麼說。新古典舞團注重: 舞者的呼吸與律動,從骨子裡延伸的舞感,是培養不出來的;因此,在新古典沒有首席舞者,有的只是符合那個舞碼的舞者。因此,幾乎選定舞者後,整齣舞碼就等於完成了一半。此外,小孩象徵傳承,因此每個新古典的舞碼都會有小孩的元素。

 

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 2024《火祭-烙印》 【古牧特舞蹈劇場KDT】

藝術總監暨團長古牧特‧法拉(魏光慶)本著對舞蹈敬畏的心與崇高的理想,2000年創立了臺灣第一個,以臺灣原住民樂舞為創作素材、創作發想的現代舞團,全心致力於表演藝術推廣及原住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大膽前衛的阿美族混血撒奇萊雅族原住民舞蹈家古牧特.法拉(魏光慶) Wei, Kuang-Ching,古牧特‧法拉於2012年回到花蓮,藉由田園舞蹈系列開始在自己的家鄉展開藝術扎根的教育與創作,於這片孕育他成長的土地,走入田野、青草泥土地,繼續以舞蹈寫下對山海大地的愛戀,將原住民傳統文化融合年輕人的創新與活力,持續為臺灣本土現代舞創作出更多多元風格的作品。

谷慕特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3636494096

 

台灣原民文化志業基金會 2024《火祭-烙印》  參考資料

原委會資料 

https://www.cip.gov.tw/zh-tw/tribe/grid-list/588FAD20D4E16D65D0636733C6861689/info.html?cumid=D0636733C6861689

https://ihc.cip.gov.tw/EJournal/EJournalCat/358

arrow
arrow

    Generous Beau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