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李怡慧 (2010)。不只學做工—回應勞工階級文化之教學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https://etds.lib.ntnu.edu.tw/thesis/detail/a699ed389b1b62582af236585ccc339e/

 

施竣升 (2020)。 部落地圖製作於提升都市原住民高中生部落連結意願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https://etds.lib.ntnu.edu.tw/thesis/detail/a2f5e48d76ee9952789a6ab55a594013/

 

 


陳尚蕙(2006) 。多元文化教育課程設計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五十三期。

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53/53-32.htm

 

 文化回應教學

Gay(2000)提出在不同族群學生學習型態的差異,如果教師的教學策略和課程內容能回應學生的文化與學習型態,有助 於學生提升學生學業成就。

文化回應教學有四個主軸:以關懷的力量和高期望為教學 態度、了解學生獨特的課堂文化與溝通方式、包含族群多元文化差異的課程內 容、符合學生學習型態(learning style)的教學。

 

  文化霸權

Gramsci 指出資本社會國家政權統治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以傳播統治者的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為目的(引自許誌庭,2002a)學校即是一個媒 介機構。中上階級為維護自身的利益,甚至能滲透進入機構,掌握優勢主導權, 進而管控部分機制,包括學校運作中的思想體系,成就了文化霸權,而以其意識型態為主

 

 Banks 文化差異理論

James A. Banks透過研究美、加、英、澳等多元文化教育的演進過程,確信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發生背景主要有二:

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移民風潮造成多種族、多民族人口共存於一個國家,產生國家範圍內的多元文化教育問題;

二是西方社會運動興盛,力圖在社會組織內創建包括所有的種族的、民族的、文化的、群體的平等主義思想體系(張建成主編,2000Banks, 1994/1998)。由人與社會帶動的多元文化教育,牽涉範圍極廣,含括性別、族群、語言、智力、社會階層等,研究者切入的角度不同,對其詮釋也不盡相同。筆者歸納多元文化教育的意義如下(江雪齡,1997;張嘉育,1998;張建成主編,2000;陳美如,2000;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2001Banks, 1994/1998):

一、多元文化教育是追求自由的教育:

在此理念下,各種文化的人皆有權接受公平且適合其能力、背景的教育,也應有權為其所屬的文化發聲。

二、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改革過程:

運用各種教育策略及發展各項計劃,以幫助人們辨識、接受和肯定在性別、族群、智慧、階層等方面的異同,促進社會改革進步。

三、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終身學習的歷程:

社會不斷在變革,人們的態度和行為也必須隨之調適,所以多元文化教育必須是持續的反應和學習。

四、多元文化教育是每個人的事:

多元文化教育期望讓每一個人能以個人學習的速度和方法,來達到發揮個人的潛能。因此各行各業,甚至各年齡階層,人人都應參與和關心多元文化教育。

五、多元文化教育是無所不在的:

表現於國家社會,是公平正義的追求,是他者殊異的尊重與關懷;表現在學校教育,舉凡課程與教學、師生互動、同儕關係、學校所秉持的教育理念等各方面,都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學習範疇。

 

Vygosky 社會建構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nerous Beau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