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門口
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時期(1922 年至 1945 年)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校時期(1946 年至 1955 年)校門採用城堡形式的設計,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時期校門(1955 年至 1967 年) 校門口採四柱三開面,面材為鋼筋混泥土或洗石子,柱上有分割線條。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時期(1967 年迄今)
民國 64 年新建校門,校門樣式多參考前兩代校門樣式。
現今校門:師大校門因年久故,於民國 106 年又重新修建一番;換上新磁磚與建築材料
校訓意涵
師大校門刻有師大校訓—誠正勤樸,是由第三任校長劉真先生所提出來的,誠,代表誠實;正,代表剛正;勤,代表自強不息;樸,代表樸實無華,目的是期勉師大的學生都能夠擁有這樣的人格特質。
水平方廣場
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時期(1922 年至 1945 年)最初為一庭院式、圓環狀的水池。水池中央綴有假山。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時期(1946 年至 1955 年) 是一庭院式、圓環狀的水池。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時期(1955 年至 1967 年)
民國 45 年,水池中央多一平台,曾被稱為「師大之泉」,又因池中荷花圍繞, 被稱為「荷花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時期(1967 年迄今)
民國 56 年至民國 65 年:水池中央的平台由噴泉造景取代。
民國 66 年:噴泉景觀造型換上蔣公銅像,銅像左右各有八道噴泉口,銅像前後各有台階,供人進出。
民國 75 年至民國 100 年:銅像四周改為植栽景觀,噴泉造型不復見。
民國 100 年至今:民國 100 年,校門口原址仿舊日水池樣貌,改建為全新的藝文廣場「水平方」。重要:水平方的水流是湧泉,非噴泉,象徵師大人含蓄內斂、曖曖內含光
的精神。
行政大樓 (起工:1927 年(昭和二年) 4 月 20 日 & 竣工:1928 年(昭和三年) 11 月 7 日)
設計監督:台灣總督官房營繕課
施工者:台北市神戶組
建築樣式:近世哥德式
結構:R、C 加強磚造
總建坪:427、166
樓層:地上三層
高度:54 尺六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行政大樓(原台北高等學校本館)為近世哥德式建築。正門口具有英國都鐸王朝風格,兩側衛塔及建築本體皆有鋸齒狀的山牆。建築外表砌貼深紅色壁磚,與其他建築物成同一色系。牆面裝飾利用柱腳、壁磚及磚框互相嵌咬,深富變化而不龐雜。
牆面紅磚仿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建築常用之玫瑰色。一個窯內只能挑出1/3,為精挑細選而得。特別過濾掉反光材質-矽,以避免傷及學生眼睛,此外 ,18 凹 19 凸的設計有快速排水效果,不怕雨水侵蝕,保護建築,全台目前只有總統府與師大行政大樓擁有這樣的面磚。大樓正面窗框及柱飾使用洗石子技術,作工相當精細嚴謹,開口部橫劃規律的線條,加強建築的平穩感。正門入口上方採用突出建築表面的凸出窗,富於視覺效果又可增加光線,窗台雕刻著細緻的花紋,屋頂的女兒牆則作成古堡的城垛造型。
正門外牆從下而上有花瓶、葉子、花、果實,逐步向上延伸的雕飾,象徵步步高升。大門上使用花瓶圖案,象徵平安,代表由此進出的長官來賓皆平安,故又稱為平門。由於校內建築風格相近,行政大樓的窗台雕飾,大多與校內其他建築成一系統,相互呼應。位於最上方樸實的盾飾與城垛狀女兒牆相接,這種以盾為主的雕飾在禮堂舞台上方及禮堂兩側衛塔亦可看到。圍繞盾飾下方的是菱形花紋雕飾,此一建築裝飾也廣泛用在其他建築物的外觀上,行政大樓建築本體、衛塔皆可看到。禮堂兩側拱廊外部柱子上方也有,只是這個位置的菱形花紋雕飾為符合較長的窗台,而作了底下加長的變化。此外四葉飾也是哥德建築常用的元素之一,有各種不同的型態變化,除了此處窗台可見,在禮堂門廊柱子上,行政大樓內部柱頭及門上,皆可看到類似的圖案。
公共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