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參考 

黃琡華(2005)。現代漢語動助詞之語義與教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教學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指導教授:鄧守信

https://etds.lib.ntnu.edu.tw/thesis/detail/9a0e076ee27320f21b928e9ff718d598/

 

 重點筆記

摘要:

有九個「上、下、起、出、開、到、走、掉、住」,主要是依循鄧守信(1977)及陳怡靜(2004)的架構發展而來。鄧(1977)首先提出漢語中的”verb-particles”,以傳統所謂的趨向補語「上、下、起、開」與結果補語「掉、走、住、到」為討論對象,認為這八個是「」,並指出其核心語義特徵。本文則進一步從語料中,找出與搭配的動詞的語義特徵,並為的語義進行次類劃分。同時站在教學的角度,提出教學上的排序與建議。


 

Bolinger(1971)認為動助詞需包含兩個部分,一是位移的概念, 一是終點或結果的概念,而 Lipka(1972)認為動助詞作為修飾性補語的功能時,意義中帶有完成值。

置於動詞之後之語義與功能。一般傳統都將其稱為「補語」, 補語為「趨向補語」跟「結果 補語」。鄧守信(1977)首先提出 「動助詞」(verb-particles)一詞,以傳統所謂的趨向補語「上、下、起、 開 出」與結果補語「掉、走、住、到」為討論對象,認為這八個是「動助 詞」,並指出其語義特徵。

 

動助詞:此類動詞後置成分已經失去了實詞義,所表示的是客 題(theme)、起點與終點這三者的關係情況。包括了「上、下、 起、開、掉、走、住、到、出」等九個。

 

動助詞

第一,與動詞有重疊的屬性(overlapping specification with verbs), 省略並不會造成意思不同。

關"上"門  - 關門 

 

第二,描述次要語義(peripheral predication)。 第一個動詞是主要的動詞,也是核心語義,動助詞只是描述次要語義 。 主要動詞是不可用「代動詞」(proverb)置換,否則語義會不同

動助詞所描述的次要語義:語義是「接觸」,表示客體(theme)與標的物、終點接觸或接近。 完成義(completive sense)或時態義 (aspect)。

他穿上一件大衣

 

動助詞是表示動作勢力所產生的作 用,而動作的勢力是從位移而來的概念,並且帶有終點或結果的概念。動助詞的兩種功能:一種是表動向(directional)的功能,另一種表「勢 力」(force)的功能
 

能與「下」搭配的動詞特徵在於動詞本身是否具有「內 向(inward)」的語義,例如:買、收、接等,提出動詞是影響動助詞 選擇關鍵的概念

 

image

image

 

  動助詞與動詞的搭配限制

 

移動性 (movement)

動助詞義多由其較具體的本義演變 成較抽象的意義,放在動詞之後以表示動詞動作的狀態變化或動作進程 的語法範疇。簡玉玟(1997)這些趨向成分作為趨向意義的用法時,表 示的是詞彙範疇,而當動助詞時,則是句法範疇

趨向補語: 趨向意義的「上」、「下」、「出」、「起」跟「走、跑、跳、躍、 奔、昇、滑、爬、滾、降、飛、流、落、攀…」這一類具有移動性(+movement) 的動作動詞搭配時,這類詞通常不會衍生出動助詞的語義,表現出的是 客體動作移動的方向

鳥兒飛上樹梢 (趨向補語)

當「上、下、起、出」在動詞後時, 該動詞是否具有「位移性」將會影響「上、下、起、出」是否進入動助 詞語義。

我考上大學 - 成功意思(終點 結果) (動助詞)

我考大學

 

內移性(inward)

內向動 詞(inward verb)表示客體由外往施事移動的動詞,如:「吃、喝、吞、 吸、咽、拉、買、取、娶、賺、贏、收、學、問」等動詞,

內向動詞 + 對象(可用 "上/到"檢驗) - 你買到車了沒? 

 

外向動詞 (outward verb)中表示客體由施事主體往外移動的動詞,如:「放、排、 吐、給、踢、賣、扔、送、推、教、輸、告訴」等。

外向動詞 (處置意思) +受事(可用 "把"檢驗) - 我賣了車 (我把車賣了)

 

持續性(lasting)

動作動詞(action);在達成中出現 的則為變化動詞(process);在狀態出現的即為狀態動詞(state)

Vendler (1967)動詞蘊含的時間特徵,將動詞分為四大類:

(1)活動動詞(activities):指稱沒有自然終結點的動態動作,跑 走 跳 

(2)完成動詞(accomplishment):指稱具有自然終結點的持續性 動態動作如:畫圖,寫信,殺

(3)到達動詞(achievement):指稱具有自然終結點的瞬時動態 動作,如:死,發現

(4)靜態動詞(states): 知道,相信,喜歡,愛

有時間延續意義的「上」、「起」搭配的動詞,都是沒有內建終點的動作動詞(action),像「穿、畫、吃、唱、說、寫…」

「死、畢業、結束、建設」,這一類已經內建終點的動 詞,就不能跟具有「延續」或「開始」意義的動助詞搭配。

 

接觸性(contact)

Bolinger(1971)以及鄧守信(1977)所提出的:動助詞的選用 必須能搭配動詞的意義、動助詞的選擇來自於主要動詞的語義特性。

跟「上」搭配而有「接觸義3」的動詞,本身也 必有「接觸」的意思,如:穿、戴、配、帶、連、接、合、黏、貼、畫、 寫、綁、圍…等。

而與其相對應的則是具有「分離義」的「下」、「掉」、 「走」、「開」,這些動詞本身必定也具有「分離」的意義,如:切、割、 分、砍、折、拆、摘、除、丟、扔、拋、扯、拔、卸、剝、撕、剪…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nerous Beau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