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學年度的時候,華語教學系有必修的學術議題研討,基本上就是邀請校內外華語教學界的老師與碩士或是博士生們分享,他們在他們領域的事蹟。

 

 課程目標

此門課是華語教學系主辦的華語文學術研討會或華語文專業工作坊。透過聆聽領域專家演講以及參與工作坊,擴展並精進華語文研究能力與教學實務經驗。

 

 修課規定

所有修課研究生均需出席12月16~18日研討會

演講8選6,出席台華會研討會至少半天研習場次。

演講8選4,擔任研討會工作服務人員,徵求25位研究生為研討會工作服務人員。

 

  本學期演講安排 

研討會 :

1. 第21屆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12月16日-12月18日)

 

演講:

1. 9/16(五) 15:30-17:30 關曉雯老師:從國際學校視角看華語教學

上課摘要:

關老師提到IB課程有四個特點: 務實、理想主義、教學與全人教育。IB的老師是搶手的因為他必須要熟悉ATL教學法、概念理解、TKO問題設計、技能融入、國際情懷、敏感與關心全球議題等。

反思:

台灣近幾年來興起公辦IB學校的風潮,而台北市西松高中更是成為台灣第一家IB認證的公立高中。那到底什麼是IB呢? IB是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的簡寫,從字面上看就是國際文憑,其實代表著一種學制,他是獨立的架構,不一定會和當地政府提供的義務教育接軌,但IB 學校的文憑是被許多國外的大學認可的,也就是說你可以憑藉著IB 學校的文憑去申請國外的大學。

IB課程通常分為三個階段:

 PYP (PRIMARY YEARS PROGRAM) : 大約就是幼兒園到國小階段

 MYP (MILLDE YEARS PROGRAM) : 大約就是國小高年級到國中階段

 DP (DIPLOMA PROGRAM) : 大約就是高中階段,想要申請外國學校持續升學

IB儼然已經成為教育的另一種模式,是老師們人人都必須學習的議題。

 

台灣 IB 介紹          https://magic105.pixnet.net/blog/post/46783352

 

國際文憑教師證照   https://magic105.pixnet.net/blog/post/47581765

 

2. 9/30(五) 15:30-17:30 李東翰(業界):人工智慧與數位化華語教學

摘要: 疫情為教育帶來破壞式的改革,同時也把教育送到你的家門口,透過網路的連結,AI 人工智慧結合相關網路平台,產生了新的模式輔助教學。感謝李東翰老師介紹Ponddy Reader 這個平台給大家,不只超越了我們原先對華語線上平台的想像,同時也可以參考華語相關課程教案等等。Ponddy 結合AI人工智慧的語音功能,可以直接將中文轉譯成拼音以及電腦人聲,支援師生間雙向的交流。

心得: 台灣人的教育軟實力堅強,能以台灣經驗站上世界分享。因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第一現場的老師們在短時間內,建立了強大的資訊能力,這股力量除了現場老師的資訊能力,對於相關平台的建置與分享也如雨後春筍般跳出來。在華語教學界,台師大華語科技中心也積極建置Cool Chinese 平台,成立相關遠距華語教學課程,豐富了華語線上學習的面貌。

 

3. 10/8(六) 10:00-12:00(線上) 戴金惠教授:華語教學的「藝」與「術」

摘要: curriculum culture coach critical thinking content

台師大華文所在2022108日早上安排了線上的華文講座,邀請美國華語教師戴金惠教授分享她最近幾年在華語教學的教學經驗。戴教授分享了他這一學期的課程規劃,從真實的教材中去擷取語法,再讓學生去練習。教學是環環相扣的,戴老師在設計教學時,考量得十分完善。例如: 教師節情境可以結合怎樣的真實語料,要給予學生怎麼要的鷹架,搭出最後的信件橋梁。此外,戴老師也將學生的情勢與老師的節奏納入考量,在適合時機點教適合的東西,可以達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得: 成熟的華語教師必須要有語言敏感度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再巧妙的將兩者結合。在課程設計的時候,必須將許多教學點陳列出來,然後再構思如何將這些點連結成線最後將線彼此連結,成為一個面後,結合當下的情勢運用真實的情境呈現給學生。此外,華語老師除了語言教學,如何運用華文經典引導學生去結合學生有興趣的領域再進一步深入研究學生有興趣的當代華人現象。

 

 

4. 10/21(五) 15:30-17:30 莊雪華教授:多模態、跨語言、多知識層面對應模式

莊雪華教授講座摘要:

莊教授從台灣近年來風行的雙語教育切入,從一開始的術語解釋,拿EMI為例,歐洲國家比較少見的學術用語在亞洲國家比較常見。接著,老師引用非常清晰的表格解說了台灣英語教育與雙語教育時,英語扮演的不同角色。例如:台灣以往的英語教育最終目標希望我們的學子能夠說出近似母語者的發音。雙語教育中英語教育扮演的角色比較像是英語是溝通語等等。

莊教授以教材施行應該以多模態輸入,老師教學用語可以是跨語言,學生習得的知識是多知識層面的。

心得感想:

感謝莊雪華教授以專業的角度跟我們分享雙語教育的相關對應模式。台灣不像是新加坡或是香港有英國殖民教育的基礎。新加坡以英語為第一語言,新加坡國民從小就要訓練以英語當成學術用語,華語為日常生活的溝通用語,所以在施行雙語政策時,有其發展的優勢;然而,台灣英語為外國語言,在教育階段英語教學比較偏語言的教學模式,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沒有實際的使用機會。如何發展出適合台灣的台灣模式,的確需要莊教授研發的多模態、跨語言、多知識層面來對應。

 

雙語教育

EMI: Asian jargon

CLIL: content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ENL: English as Native like (standard English)

EFL: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跨語言策略 translanguaging L1 & L2

全球在地化 Glocalization

Multimodality 多模態 the use of media

Diversity in knowledge dimensions

Metacognitive : knowledge + self / content

Metacognition:  knowledge of one’s own cognition and about oneself in relationship to various subject matters.

Procedural: skills+ methods / application choice

Conceptual: theories + models / classes + categories

Factual: terms + detail  

 

5. 11/4(五) 15:30-17:30 邱詩雯老師:數位人文視野下華語文的教與學

摘要:在疫情之下,數位能力成為教師的必備技能之一。在多元媒材的網路時代下,華語教師如何符應現代學生需求發展出自編教案,成為新一代教師必備的能力。邱老師拿文化教學當成例子,教文化其重點應該放下華人社會的核心價值:華人團圓與情感聯繫。此外,老師也提到師生雙向互動的真正的意涵,除了表面的遊戲化教學,例如: 僑委會玩遊戲學華語,作業tiponKahoot 外,如何讓教材更貼近學生思維與生活,也是華語老師的必備課題之一。華語老師透過不同層次的提問,不僅可以讓學生深入的思考議題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學習如何陳述鋪陳自己的意見。

 

心得:感謝邱老師今天到臺師大分享她的研究所學,讓我對於華語教學有了不同的看法與視野。華語教學的客製化學習內容,是我以前沒有想過的領域,如何利用語料庫CORPUS去分析文本,將裡面的詞彙分級,然後轉化成為分級教材;以及如何透過科技尋找藏下文本底下的連結,對我來說都是全新的領域。老師在最後,也推薦她在臉書 <數位國學> 粉絲頁以及相關著作,對我們來說都是很棒的參考。再次感謝老師把數位華語教學,提升到更高的層次與高度,因為有您讓台灣的華語教師更具有競爭力。

 

 

6. 11/11(五) 15:30-17:30(線上) 李世柔:一位UCLA跨文化博士生的研究生涯

摘要: 臺師大華語教學所於1112日星期六早上十點,邀請美國華裔博士生李世柔學姊分享她在美國的研究生涯。學姊先分享了她學習母語的經驗,接著分享他如何漸漸地喜歡上中文學習,接著學姊分享了她的研究所研究主題以及日本當英語老師的經驗。也因為這個經歷,讓她更加確定博士的研究主題,攻讀博士的旅程中,學姊有在美國觀察以中文或日文為母語的學生,在幼稚園的語言成長狀況。

 

心得: 非常感謝系上安排全英文的演講拓展我們的視野,第一手的資料永遠是最珍貴的,能夠第一手聽見美國華裔生的語言成長故事,以及直接分享他美國攻讀研究所以及博士的學術過程,過程非常不容易但是也顯示出: 自己要對於研究主題有相當興趣以及多元的研究機會,主動尋求幫助是非常重要的。對於研究對象不要怕失敗,要主動要鼓起勇氣。

 

7. 11/18(五) 15:30-17:30 心象工作室吳權慧:融入族裔藝術的華語文化教學

摘要:

臺師大華語教學所邀請心象工作室的吳權慧老師跟同學們分享工作室創作出具有台灣風味的文創商品。「文創商品是透過創意讓文化走進我們的生活,我們工作室的理念是: 將台灣文化保留原味後,再創新展現。」吳權慧老師這麼說。

吳老師選擇原住民文化當成創作題材後,她努力田調後,在不破壞原住民的文創市場的前提下,決定使用日本紙雕為創作本體。

創業是一條單行道,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當你準備好了,主動出擊,收到會比你想像的多的多。

 

心得:

系上提供多元的演講,有實體線上的老師也有致力於文創工作的藝術家,滿足成為一名華語教師的需求。「設計的目的要解決問題以及滿足需要。」某設計系的老師這麼說。教學的目的也是要解決學生問題以及滿足學生學習需要。語言與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然而文化是屬於耳濡目染很難有一個範圍或是教材去約束她,然而,手作文創商品就是一個很好的媒介,從帶領學生手作開始,再介紹每個圖騰的意義,最後學生都能帶一點知識以及美美的作品回家。

 

8. 11/25(五) 15:30-17:30(校外參訪) 廖瑞文信誼知新劇場:從童書到劇場:0~6歲幼童語文世界

 

摘要:

臺師大華語教學所於1125星期五下午來到信誼基金會參訪,希望能瞭解兒童世界的語文教育。信誼基金會為0-6歲學齡前的兒童出版相關書籍,信誼基金會的中心思想是:回應社會需求,自動補位,回應社會變遷,與時俱進。

除了透過學術研究,文獻探討等幫助民眾了解幼兒的語言發展,也透過工作坊,下鄉發展閱讀展覽等活動,發揮信誼基金會的影響力。

語言是天生的能力,然而閱讀是需要學習的。不要輕忽一本書在孩子心中留下的重量,孩子看故事,大人看人生。

 

心得:我們都是看信誼的圖書長大的。因為有了專門給兒童閱讀的書籍,讓我們的童年有了色彩豐富,寓意深遠的書籍陪伴著我們長大。

信誼基金會除了出版或是進口書籍,他們也在重慶南路上開了一間親子館,父母可以帶孩子到這裡進行不同的體驗。循環經濟是近來很熱門的關鍵字,除了賣書,信誼基金會也積極培養閱書人,以及建立親子的友善空間,建構更完善的六歲以下的親子環境。華語教師除了教導語法知識並認真建構教學活動之外,也應該適當的帶入閱讀,讓閱讀引領學生進入更深層的華語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nerous Beau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