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最近看個幾部電影都跟1920年代有關係,也因為這幾部電影讓我對於這個年代的歷史感到興趣! 雖然我是文組人但是對於當時各個國家的歷史仍在處於未知的狀態中,好在網路的發達讓我一窺當時其他東亞國家的歷史,歷史必須被正視且無法改變,可怕的是,有太多的戲劇因為張力因素,竄改歷史成分,而造成民眾的誤解!今年的賀歲片-大稻埕,最近因為某些歷史無法被完整呈現而鬧得風風雨雨,但是他本來就是商業走向的大片所以我保持中間態度! 但有些東西如果先知道歷史後,再去看他就會感覺到另外一種層面! 1920年代的歷史真的很深沉, 那個年代的軍國主義正盛行的日本,台灣民主意義正在興起的台灣,瘋狂想脫離日本殖民的韓國,一次戰後吹起五四運動的中國,亞洲在二十世紀初正上演著一幕幕感人的故事...!

  故事先從大稻埕其中有一幕是:韓國殺手於1920年代來台灣要暗殺日本皇太子開始...,當時我覺得很奇怪,韓國,有事嗎?於是乎,查了一下歷史發現朝鮮於1905的日俄戰爭中,被日本視為保護國,又於1910年,日本正式統治朝鮮半島,而性情剛烈的朝鮮人哪甘於被異國統治,在美國威爾遜總統發表了十四點和平原則中的反殖民的民族自決原則後,鼓舞了朝鮮人並於1920年的三月一日發起了獨立運動又稱三一戰爭,打了一場日韓雙輸的戰爭,犧牲慘烈(但僅是南京大屠殺的四十二分之一)所以每年三月一號,無論北韓或是南韓都是國定假日,紀念此次戰爭。韓國直至二次戰後,才正式成立今天的國家,而這段歷史是沒有被呈現在電影之中的!或許在許多國際賽事中,我們可以清楚且明確的感受到,韓國人的愛國情操或是民族意識,但我們不知道的是韓國在二十世紀初被日本殖民後,雖然於二次戰後建立國家,但緊接而來的韓戰,讓國家至今都處於一種煙硝味!我想以後再看韓日,中日,中韓的運動賽事又多了一點有趣的感覺!

  美國從十九世紀崛起,二十世紀大放光彩,其影響力卻也不小,威爾遜的和平宣言,鼓舞了當時的朝鮮人引發的三一戰爭,而同時其也被日本殖民的台灣似乎多了點理性的感覺,台灣被殖民初期多為激烈的武力衝突,因死傷慘烈,後期轉變為社會政治運動。而此時社會運動的主角便是-蔣渭水,透過台灣文化協會,利用演講的方式提升台灣人民的基本衛教概念,進而激起其民族平等的心態,這個部份如果捨去了一些愛情的成分以及日本官兵的懦弱成分,大稻埕描繪的還不錯!
  解決了第一個問題,但是心中的疑問卻逐漸擴大,1900年代的日本何德何能能夠盡情的侵略其他國家,建立殖民地呢?於是我翻查了日本的歷史,1867年開始的明治維新大家應該聽過這個名詞,或換句話說至少也看過阿湯哥主演的末代武士(1877),他正在描述當時幕府時代後期邁入明治維新的一段歷史過程,而明治維新後,日本便開始對於周遭的國家進行或挑釁或輕略的行為,於是乎,1879年琉球王國莫名其妙的因為牡丹社事件變成日本的屬地進而亡國,嘗到了甜頭,進而發生1894年的甲午戰爭,並開啟了侵略各國的濫觴,1905年的日俄戰爭,讓俄國退出的超鮮半島,1914年又向德國宣戰爭取在青島的土地權,此時的日本像是一波波強烈的海嘯,強力的襲擊其周邊國家,幸與不幸,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以及1930年的全球經濟大蕭條,給予亞洲各國一次短暫喘息的機會,在當時的中國更創造了中國近代史上的「黃金十年」(1927年-1937年),國民政府在政治、經濟、基建、文化、教育、社會政策、邊疆民族政策、外交、軍事等項目上皆有一定成就,整體環境為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最高水準。但是若您看過風起便可以得知,雖然經濟蕭條但是日本軍方還是全力的發展飛行機器的研發,於是乎,黃金十年過後,日本大舉侵華,我們眾所皆知的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戰場就此展開直至1945年的那兩顆原子彈! 
  
  歷史就是事實,它無法被扭曲被改變,或許歷史可以刻意地被掩藏但不能被遺忘,記得在天津看過許多軍閥的華美房子,紀錄了民國初年的軍閥割據時代,也在天津的五大道,青島的八大道,體驗的各國風情的建築,見證了當時各國分割天津青島這個天然的港口,我是博物館控但是最近升級成為歷史控!生活存在太多扭曲事情的東西,所以如果沒有加以查證,以訛傳訛的傳聞只會愈發多姿多采而已! 


韓國近代史

  甲午戰爭 (1894年–1895年)。1895年4月17日,清投降,《馬關條約》簽署,朝鮮不再是清的藩屬國。
1905年,日本在旅順口海戰戰勝沙俄,雙方簽署了《朴次茅斯和約》,日俄戰爭結束。1905年11月17日,日本與朝鮮簽訂《乙巳條約》,日本成為朝鮮的保護國。1906年,日本在漢城(今首爾)設立「統監府」。伊藤博文成為日本在朝鮮的第一任統監。在殖民主義盛行的20世紀初,日本對朝鮮半島的保護國地位被認為是理所當然,1909年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民族主義者安重根刺殺身亡。日本於1910年8月與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吞併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韓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逼迫高宗退位,冊立純宗。從此時至1945年,日本統治朝鮮半島(1910~1945)。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巴黎和會時,由於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和平原則,其中包括反殖民的民族自決原則,鼓舞當時在日本留學的韓國學生。1919年3月1日,在漢城(今首爾)市中心的塔洞公園中有三十三名韓國獨立運動參與者,發表了「獨立宣言」,引起了一般市民的跟隨與騷動,群眾並且高呼「獨立萬歲」的口號並舉辦示威遊行,同日平壤也發生了示威活動,之後運動遍布全朝鮮半島,朝鮮總督府便決定予以鎮壓,據稱有七千人死亡,但真正數字目前仍在韓國政府統計中。其中最有名的殉難者為柳寬順。最終朝鮮總督府的鎮壓並沒有成功;而本土的韓國獨立運動也受到不小的衝擊,之後不少獨立運動參與者亡命國外,或改採武裝革命方式從事獨立運動。也有人轉為親日派。而日本統治韓半島的方式也因三一運動,改為文治主義為主的懷柔政策。同年,韓國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合併於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1939年上海淪陷後,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韓國復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併為韓國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大韓民國於1948年8月15日在朝鮮半島南部正式建國。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三八線)為界,分別由蘇聯紅軍和美國陸軍接收。三八線以南成立了美國軍政廳,以北則由蘇聯軍事政府統治。因此,1947年秋,美國在聯合國提出朝鮮半島問題,聯合國通過一項決議,要求朝鮮半島舉行自由大選,選出政府後,佔領軍撤軍。1948年,選舉僅在南部舉行。在選舉結果的基礎上,8月15日,大韓民國宣布成立。北部反應迅速。9月9日,在蘇聯的支持下,金日成宣布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日本近代史
明治維新時代:1867年末代德川幕府將軍德川慶喜主動大政奉還,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正式成立,江戶時代結束。1889年,新政府頒布了《大日本帝國憲法》(又稱《明治憲法》),1890年舉行了第一次帝國議會!1867年開始的明治維新對日本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多項改革,在地方政治上廢藩置縣。然而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大量士族失業,並引發1877年的西南戰爭。為安撫士族情緒,遂有出兵台灣之議。1871年10月,一艘琉球國船隻於颱風後漂流至台灣東南部,其中54名登島乘客被原住民出草殺害,史稱八瑤灣事件。由於當時琉球國同時向清國和日本朝貢,而清廷表示將事件交由日本處理,日本因而在1874年5月攻打台灣南部排灣族部落,是為-牡丹社事件。在駐清英國公使調停下,日清兩國簽訂《北京專約》,當中條文將「琉球人」詮釋為「日本國屬民」,日本在1879年以此為由吞併了琉球,琉球王國滅亡。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中日按《天津條約》同時出兵朝鮮半島,起義平息後日本要求繼續駐兵被拒,其後扣留高宗李熙,命大院君李昰應主國事,後日本稱發現李昰曾要求東學黨與清軍一起驅逐日軍,於是不宣而戰,突襲駐守於朝鮮的大清海軍。隨後於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互相宣戰,甲午戰爭正式爆發。1895年2月,清軍潰敗,清廷被迫派李鴻章代表清廷向日本求和,並以戰敗國身份在日本威逼下籤訂了條件極為苛刻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日本在此條約中獲得了台灣和澎湖群島以及二億兩的巨額賠款。1905年,帝俄與清國簽署不平等條約並佔據東北三省,英日兩國要求俄軍撤兵被拒,終爆發日俄戰爭,日本獲勝,取得庫頁島北緯50度以南。
軍國主義時期
1910年與韓國簽訂了日韓合併條約,令朝鮮半島合併成為日本的一部分。1914年9月,日本向德國宣戰,發動了青島戰役,11月攻佔青島。同時由於日本為減輕當時日本本土當時大米的供應緊張狀況,因而加強朝鮮和台灣的大米生產,同時將更多的大米出口至日本本土,導致朝鮮和台灣對內供米減少,朝鮮農民只能從中國東北進口雜糧充飢,1920年,台灣總督府宣布開展台灣日治時期最重要的水利建設之一,嘉南大圳,並於1930年竣工。1923年9月,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死亡人數達13萬人,日本經濟遭遇重創;1927年4月由於日本政府對臺灣銀行的救濟失敗,引發全國性金融危機,史稱昭和金融恐慌;1930年,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日本未能倖免。1931年,日軍發動滿州事變,入侵中國東北三省,扶植傀儡國家滿洲國,再於1932年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1937年7月7日,日軍策動蘆溝橋事變,正式入侵中國,引發中日戰爭。戰爭期間日軍勢如破竹、連戰皆捷,佔領中國多處領土,包括首都南京,並試圖以持續6週的恐怖大屠殺令中國軍民屈服,預估被殺人數約30萬人,蔣介石率領的國民革命軍只能退守中國西南一帶。但其後戰情膠著,令日軍陷入曠日持久的消耗戰當中,消耗日軍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加上以美國為首西方國家對日本實施禁運,石油和鋼鐵等資源不得運往日本,因此即使在中國大量掠奪,亦無法支持軍隊所需,令軍方決定孤注一擲,發動「大東亞戰爭」,史稱太平洋戰爭:
1941年12月,日軍偷襲位於夏威夷的美軍基地珍珠港,並正式向美國、英國和荷蘭宣戰,同時開始進軍東南亞等太平洋地區。日軍起初取得連番勝仗,然而大日本帝國海軍在中途島戰役的大敗成為了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戰爭後期,美國海軍陸戰隊接連攻下硫磺島和沖繩島,日本本土隨即受到美軍B-29轟炸機的密集轟炸,令許多城市遭受大量人命傷亡和工業設施的損毀,並重創日本的飛機製造廠和航空基地。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軍分別在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兩枚原子彈,同時蘇聯也於8月8日對日本宣戰,佔領東北地區。8月15日,裕仁天皇透過電台廣播宣佈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簽署降伏文書,接受波茨坦宣言,並將領土範圍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以及其他指定島嶼。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爲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爲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台灣近代史
1874年,日本因臺灣南部原住民殺害琉球人事件,出兵恆春半島,即牡丹社事件。這對清廷以往消極的臺灣經營成為一種警訊。清廷在日軍出兵臺灣後迅速派沈葆楨來臺,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強化臺灣的防衛力量,並革新臺灣行政、以補強政策使臺灣發展。其繼任者福建巡撫丁日昌於1876年來臺灣繼續推行革新,任內設置招墾局,鼓勵閩粵居民來臺開墾,並開辦礦業,以機器開採雞籠煤礦,架設當時中國第一條自建電報線。1884年,大清帝國與法國因越南爆發清法戰爭,法國軍隊出兵澎湖群島及臺灣北部,使得劉銘傳被清廷重新啟用派往臺灣。劉銘傳在臺灣時多次擊敗法軍登臺的計劃,在滬尾大捷中最終使法軍放棄登臺。1885年,大清帝國將臺灣從福建分離出來升格設立臺灣省,並由劉銘傳出任臺灣首任巡撫。到1891年為止劉銘傳在臺灣設立防禦措施,整理軍備,同時也在臺灣開發和建立了許多基礎設施,他督臺期間臺灣的第一條鐵路開通,從基隆港到新竹,此外他還建立了電報局、煤務局、鐵路局等一系列管理機構。 但是劉銘傳的新政並沒有考慮到官吏的廉潔以及臺灣本身財政負擔的問題,導致臺灣財政負擔大幅增加,清朝官員貪污頻繁,以及人民的反抗。1889年彰化就曾經因為清田賦問題而爆發「公道大王」施九緞事件。由於清廷在甲午戰爭的失敗,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之主權讓給了當時積極向外擴展勢力的日本帝國。臺灣人建立臺灣民主國對抗日帝,以藍地黃虎的「黃虎旗」當作國旗,以唐景崧就任臨時大總統,劉永福任大將軍。日軍於貢寮登陸後,臺灣民主國節節抵抗,因後援不繼而讓日帝接收臺灣成功。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大日本帝國接收臺灣初期,臺灣本地官員士紳如丘逢甲等人抗拒割讓日帝,於臺北成立「臺灣民主國」年號永清,推舉末代臺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抵抗日本軍隊的接收,結果日軍甫登陸唐景崧立刻逃至廈門市,6月26日劉永福於臺南繼任臺灣民主國總統。全臺防務由軍務大臣李秉瑞指揮。之後三個月,民主國軍和日軍發生不少規模不小的血戰,並造成14000名臺灣兵勇戰死,史稱「乙未戰爭」,自5月29日日軍登陸澳底、6月14日轉進臺北、10月21日攻入臺南到10月23日日軍控制全臺灣為止,戰事持續總時間約5個月!漢人對於日本殖民政府的反抗,初期多為激烈的武力衝突(如客家人羅福星主事的苗栗事件及余清芳領導的西來庵事件),因死傷慘烈,後期轉變為社會政治運動。原住民族的抗日行動有以莫那魯道為首的霧社事件。
  初期反抗勢力掃蕩底定後,日帝設臺灣總督為殖民臺灣最高長官,並設置臺灣總督府作為在臺的最高統治機關。初期,總督職務均由軍人擔任,以敉平當時各地的動亂組織;1898年,明治政府任命陸軍將領兒玉源太郎中將為第四任總督,並派後藤新平擔任民政長官以為輔佐,從此採取軟硬兼施的治理政策。日帝以警察制度及保甲制度管理臺灣,後到日帝大正年間,臺灣政局漸趨轉穩。1908年,縱貫鐵路全線貫通,讓過去臺灣南北需時數日的交通縮短至朝發夕至的1日內。1919年日帝派任田健治郎為臺灣首任文官總督,開始大量建造各項基礎建設,如自來水、電力、公路、鐵路、醫療、教育。為推動「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政策,鼓勵臺灣農民種植蔗糖、稻米;並大量開採金、銅、煤礦、森林、食鹽等臺灣自然資源,以供應日本內地工業所需。同時,日本重新劃定臺灣行政區域,對重要的都市進行「市區改正」的工作,擬定都市計畫,改變過去臺灣常見的清末閩南風格的鄉鎮風光,使得街道風貌漸為西化或閩南與西洋風格共處,並規劃全臺道路橋樑、公園綠地、自來水與下水道、電氣工程、衛生機構、政府廳舍等。
日帝時期鐵道部廳舍,普見的西式建築與整齊街景成為主要特色:另一方面,出於殖民政策的考慮,日帝對臺灣人進行殖民教育。日本人在山區設蕃人公學校、蕃童教育所,平地設小學校與公學校,並沒有規定臺灣人不能到小學校上課,但因為小學校學費高,所以學生大多是日本人子女與臺灣的富家門第的子弟。但日治時代的臺灣人,除了能接受醫學、農牧等技術性質高等教育,不乏是在日治時代修習文、法科而成就卓著者!
  自1920年代開始,隨著日帝進入「大正民主」時代,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民族自決」主張的影響,臺灣的知識分子也展開一連串要求自治與制度改革的運動,結合偶發的勞工運動,並向民間廣為宣傳,如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等。但到了後期,因為左、右兩派的分裂,及日本殖民政府加強壓制而逐漸消沉。 蓬勃的日治黃金時期在的臺灣博覽會達到頂峰,鐵路路線擴建、米糖產量增加、郵信電信普及等等經濟成果也導致臺灣社會人口增加、公學校普及和放足徹底實施、現代衛生環境建立與守時守法觀念養成等重大民生改革,進而舉行了臺灣首次選舉。1930年4月10日由八田與一規劃監造的嘉南大圳及烏山頭水庫順利通水使用,成為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的大型水利工程設施,使嘉南平原多達150,000甲的土地擁有充沛水量。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37年起),日本帝國推行皇民化運動,加強對臺灣民眾的思想控制。第一階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重點在於「確立對時局的認識,強化國民意識」。第二階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運動時期」,主旨在驅使臺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鼓勵」臺灣人說日語並推行日式教育,改姓日本姓氏,穿日本服飾,奉祀傳統日本信仰神道教,全盤接受日化生活。另外日帝當局也於1945年全面實施徵兵制,召集臺灣人從軍或負擔軍隊勞役,投入中國及東南亞戰場,並在脅迫、欺騙或是不可抗力的情況下徵集慰安婦。

1920台灣歷史
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575/tony0575.html

kano vs 大稻埕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17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nerous Beauty 的頭像
    Generous Beauty

    我就喜歡這樣的妳

    Generous Beau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