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寫比較教育相關論文,可以參考
語言政策研究─語言政策與教育: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之比較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4R8ZRF/record?r1=2&h1=1
本書的研究動機: 多元種族的國家在推行語言政策之際,應該考慮到哪些因素以符合各種族或是各團體之間的需求?在多元文化教育潮流的驅使下,語言政策的方向應如何?本書挑選具有相似的種族結構、歷史背景的馬來西亞及新加坡著手,探討研究馬、新兩國語言政策的歷史背景因素,如何影響到兩國的學校制度及語言課程規劃。再者,本書亦探討新馬兩國雖在多元文化教育的潮流下,各自的政府皆已宣稱其語言政策已符合各種族群的利益訴求,但政策推行的結果卻顯示因政治因素的介入而出現強勢、弱勢語言之別,或高、低階語言之分,進一步的在教育措施上出現不均等的情形,新馬兩國又是如何因應。 具體而言,本書論述、分析新馬兩國的語言政策及其在教育上的實施情況,探討不同語言之間所彰顯的權力關係。
在章節安排上大體可分2個部分,
首先從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政治、社會與文化的背景進行論述,分析兩國在英殖民時期與獨立之後語言政策的相似性與相異性,探討兩國所分別展現的「單一語言政策」與「多元語言政策」的現象;
其次則探討語言政策在教育上的實施現況,特別是對學校制度以及語言課程規劃上的影響。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研究目的有以下4點:
1.探討馬來西亞與新加坡語言政策的歷史發展;
2.探討兩國語言政策在教育上的實施現況,包括學校制度、語言課程的規劃;
3.從多元文化教育與文化霸權的觀點來比較分析兩國語言政策及其在教育上的實施現況;
4.根據研究結果,歸納出新馬兩國語言政策的異同及至目前為止所產生的影響,並提供我國相關的語言政策及語言教育規劃的啟示。
本書的研究方法係參照G. Z. F. Bereday的比較研究方法,分為2個主要部分:區域研究(area study)包括描述與解釋,分別是教育資料的蒐集及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對正式教育的資料進行分析;比較研究(comparative study)包括並列與比較,分別將不同國家的資料進行初步的對比,以建立所謂的「比較點」(tertium comparationis),並做跨國界同步分析。
項目 | 研究步驟 | 資料處理方式 |
區域 研究 |
第一步驟: 描述 |
新加坡: 包含華文教育委員會報告書,說華語運動宣言,國內相關研究文獻 馬來西亞: 1951-1956-1957-1960 間之教育報告書;1961 教育法令 - 1967 國家語言法 - 1979 馬哈迪報告書 - 1995 教育法令。 馬來西亞計劃書 (共七本) ;1982 - 1988 中小學課程架構,語言上課時數,語言課程大綱。 |
第二步驟: 解釋 |
透過馬來西亞與新加坡政治,種族因素來說明兩國語言政策的歷史發展,從中歸納兩國語言政策的制定原則與精神,並透過文化霸權與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來解釋 | |
比較 研究 |
第三步驟: 並列 |
將馬來西亞與新加坡語言政策的相關報告書以及學校制度,語言課程安排加以分類並列,形成初步比較 |
第四步驟: 比較 |
根據並列的結果,對馬來西亞與新加坡進行比較與分析 |
半結構式訪談法
第二章 馬來西亞語言政策的歷史發展
一,英國殖民時期 1874-1957
-英國政府吸收了馬來統治者進入英國政府行政體系,並提供馬來貴族子女接受西方教育的機會。
-英國政府態度 : 馬來西亞是馬來人的國家- 華人與南印度移民為短期移民性質 (使英國殖民政府鞏固其殖民統治權並取得與馬來貴族的合作)
1. 英語學校與馬來語學校的建立 (英語馬來語並行的教育系統)
1883年 第一間馬來語學校在柔佛州建立
提供四年的小學教育
英語學校
a 教會學校 (mission schools 英國政府沒有控制權。
b 大英義學 (free schools 由英國政府出資) - 1864 旦中派翠學校@ 柔佛州建立
提供七年的小學教育,地處城鎮,學生多為華人與印度人。馬來人因為宗教信仰不同,且多住於鄉村,較少參加英語學校。
2. 1951年巴恩報告書 Barnes Reports (二戰後- 馬來西亞聯邦計畫
建議: 建立國民學校制度來達成社會整合的目標,以英語或是馬來語為教學用語取代方言 (方言為教學科目)
國小畢業生必須進入英語中學就讀
華人反映: 企圖消滅其他種族的文化及語言
1951 芬吳華文教育報告書
國家的統一部是依照文化或是語言的單一化,而是人民的心靈。建議承認華語學校存在的價值,使華語學校成為馬來西亞教育制度的一環,政府應該提供華校充足的設備與教師。華文學校從小三教授馬來文;小五教授英文
1952 年教育法令: 使用母語為教學用語的學校稱為 "本國語學校",非國家教育制度之一
英語教育的重要性,以英語為教學媒介語言,重視馬來語而輕華語,英國政府有意識想要將華文學校逐漸轉型成英語學校。
3. 1956年拉薩報告書
"本聯邦教育政策的最終目標: 必須集中各種族兒童在一個國家教育制度之下,在此教育制度之下,馬來語為主要教學語言。"
將馬來語成就標準定為中學的入學條件之一。馬來語列為 初級證書會考 + 國家教育證書考試的必考項目。
英語學校逐漸被馬來語學校取代
小學
a. 獨立小學
-1 標準學校 : 以馬來語為教學用語
-2 標準型學校: 以英語 華語 或是印度語 為教學用語
b. 津貼小學
中學
a. 獨立中學 : 不接受政府補助
b. 津貼中學
二,1957 馬來西亞獨立- 1969 五一三
執政黨政見: 馬來人的馬來西亞: 強調馬來人的特權與政治地位,馬來語為未來唯一的官方語言
1. 1960 拉曼達立報告書
國民小學: 以馬來語為教學用語
國民型小學: 教學用語為英語 華語或是印度語言
中學考試應雙語書寫 (馬來語 + 英語 )
2. 1961年 教育法令 - 中學的改制
國民型中學: 完全接受政府補助 - 12-19 - 以英語為教學用語 -
1967年 國家語言法: 確認馬來西亞官方語言+國語 為馬來語、廢除英語
3. 1971-1990 新經濟政策時期: 英語學校的轉型與教學用語的統一
- 新經濟政策目標: 不分種族透過提升所有馬來西亞人收入水平與就業機會來減少貧窮。
-馬來語為各源流學校的主要教學用語 ,英語為第二語言
-1975年 英語學校 - 國民小學 改編置完成
- 華文獨立中學的復興與發展
四 1990-2020 新發展政策時期 : 強調英語能力的培養與各種族語言的融合
1995 宏願學校: 同一個建築物或是同一個區域內,不分種族的一起學習。將兩到三所不同語言源流學校設置在同一個地方。課外用語為馬來語
第三章馬來西亞語言政策在教育上實施的現況
第四章 新加坡語言政策的歷史發展
一,1959-1965 從馬來西亞聯邦走向獨立
各黨派華文報告書: 不論各學校使用的語言為何,一律平等對待。
獨立前的語言政策
-平等對待四大語言源流學校。小學二語 (英語母語)。中學三語(英語 母語 )
-各族群溝通用語為馬來語
二 1965 - 1979 雙語政策
英語為主要教學用語,為第一語言;第二語言或是母語被列為必修科目。
1978 吳慶瑞報告書
三 1979 說華語運動
1. 1979 說華語運動
華人學生在校使用方言,顯示華語無法在學校廣泛使用。且方言的使用,反而造成華人團體的分裂,華語應該扮演著統一華族的腳色。
1980 九所特選: 雙語學校
2. 1990 語言分流制度的確立
統一源流學校: 教學用語為英語,採取單一語言的考試制度。
第五章 新加坡語言政策在教育上實施的現況
第六章 馬來西亞與新加坡語言政策及其教育現況之比較
一,兩國語言政策歷史發展之比較分析
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獨立之前語言政策發展之並列 (英國殖民時期的政策利用圖表並列呈現 再進行比較
項目 | 馬來西亞 | 新加坡 |
語言政策制定的原則 比較點 1. 制定的背景 -相似處 -相異處 |
雙語政策 (英語 + 馬來語) | 雙語政策-多語政策 (四個官方語言) |
語言政策的內容 比較點 1. 官方語言的規定 2. 語言課程與教學用語的規定 -相似處 -相異處 |
二,兩國語言政策實施現況之比較分析
-相似處
-相異處
三,綜合分析: 文化霸權與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的思維
1. 合法性語言: 文化霸權的建立
-馬來西亞: 重視國族文化
-新加坡: 英語霸權的建構 - 重視菁英文化
2. 多元文化教育中語言的價值
國家分析觀點 | 馬來西亞 | 新加坡 |
文化霸權的展現 -倫理國家的行程 - 倫理國家與市民社會 -對教育上的影響 |
||
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 | ||
第七章 結論
兩國在獨立之前都施行以英語為主,馬來西亞語為輔的雙語教育。
獨立後,逐漸呈現不同走向
1. 馬來西亞 : 努力脫離英國殖民色彩
2. 新加坡: 在雙語政策下走向親英路線
啟示:
1. 在推行母語政策時,應避免考試文化
2. 定期舉行語言檢討會制定相關語言課程配套措施
3. 主流語言往往反映出該國家的霸權文化,國內多元的語言反映出台灣社會的多元文化並存。應鼓勵各族群努力推動母語
參考資料
葉玉賢(2002)。[題名:語言政策研究─語言政策與教育: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之比較]。《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32/e4/7c.html(2023/03/03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