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系周冠鈺返鄉教唱族語歌謠 用古謠牽起孩子與祖靈的連結
「我要善盡文化傳承責任,讓排灣的美被世界看見。」來自臺東縣達仁鄉土坂部落的體育系115級lja kedrekedr ladan周冠鈺,是「TjuaBar Maqacuvucuvun(TBM土坂部落青年歌謠傳唱隊)」的隊員。今年暑假TBM成員返鄉教導孩子唱族語歌謠,讓部落孩童從排灣族古謠中聽見祖靈的聲音。除此之外,她也積極在各類活動中融入排灣族元素,像是,2024年參加北區大專學生原住民族族語歌唱大賽,以排灣族歌謠獲得全國第二名;並於114體表會跟來自屏東縣三地門部落的114級陳佳佑合作將排灣文化結合古謠與舞蹈編排,展現文化自信,宣揚排灣族文化。
承接家族期待 將排灣文化發揚光大
周冠鈺成長於土坂陳頭目家族,根源來自屏東縣來義鄉舊古樓部落,因日治時代的遷移政策而移居土坂,lja ladan ljaelep陳美花頭目從小被排灣文化浸潤,深知頭目的責任與傳承之重。她說:「身為頭目家族,要比別人做得更多,學習完整文化,同時也嚴格要求子孫要傳承文化,很感動看到冠鈺身體力行傳承排灣文化。
「傳唱歌謠是一條靠近祖靈的路,而學會唱自己的歌,便是傳承的起點。」TBM由 lja keljen taligu 歌樂恩老師於2017年創立,從引導青少年建立身份認同,到逐步背負起文化責任,當年的孩子如今的TBM Giyu kaljuvung團長攜手部落青年,主動協調場地排練與長者文化互動責任,因為唱歌不僅是學習族語,更是一種與祖靈對話、與部落土地重新建立關係的方式。
冠鈺阿公 lja ladan buka謝清治是擁有17年教學經驗的排灣族語教師,曾協助原民會編輯高級教材,更是全國性族語認證的編審與評審。他堅信:「語言即生活,透過耳濡目染,文化才能自然傳承。」他對冠鈺投身母語推廣感到欣慰,並指出平時鼓勵學生參加族語認證,在教學時注重族語聽寫。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從小浸潤於母語環境,透過傳統古謠傳唱、傳統祭儀浸潤與文化導覽培訓,形塑下一代的文化責任感與自我認同。
小米不只是主食 更代表著排灣族的語言與文化
這次陳家頭目在收穫祭中展出由吳正忠先生種植的小米牆,不僅展示出排灣族的傳統農業智慧,也傳達頭目家族對於文化實踐的堅持與驕傲。「我要讓族人吃到真正的臺灣原生小米。」Ljuwa吳正忠以小米及紅藜為核心發展部落經濟。他的紅藜曾於2020年隨國家太空中心太空計畫進入外太空,作為研究植物在太空環境中的反應標本之一。這批「太空紅藜」如今種植於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中,象徵文化傳承與永續教育的結合。陳美花頭目補充,在排灣族,小米擁有神聖意涵:播種祭時,巫師會進行儀式,祈求自然生物不啃食種子;從發芽、含苞、開花到收成,每一階段都要舉行祭儀,頭目家族必須全程參與。部落每年七月舉行的收穫祭,分別有請祖靈(7/7)、納貢(7/8)、送祖靈(7/12)等,並在7月15日舉辦正式祭典,部落青年亦會返鄉協助,顯示文化責任的延續。
「古謠教唱」,不只是一次返鄉的旅行,更是一段將身體、語言與土地深情綁緊的文化回聲。當年輕一代以行動回應祖靈的呼喚,當歌謠在孩子們口中響起,排灣族的未來,就在這樣的傳唱與耕耘之中,緩緩綻放。
(撰文:校園記者華語碩林姿均 /
評分構面 | 分數(滿分) | 評語 |
---|---|---|
語言應用 | 5/5 | 用語自然且具新聞語感,語句結構完整,段落轉承清楚,尊重原民命名規範,表現優秀。 |
話語篇章表達 | 5/5 | 結構分明,主題—背景—發展—文化延伸層層推進,資訊量大但不失流暢。 |
運用策略 | 5/5 | 妥善運用直接引語、族語名、時間線、地點與人物交錯敘述,並呼應文化使命感,展現策略性敘事力。 |
傳意 | 5/5 | 成功傳達文化傳承、語言保存與部落責任的價值,具感染力且有教育性,極具新聞與公共意義。 |
文化表達深度 | 4.5/5 | 提及祭儀、小米信仰、太空紅藜等文化象徵,唯可略補 TBM 歷年成果或族語教學的在地影響加強厚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