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科系生命科學展熱鬧登場 推廣科普與自然保育
臺師大生命科學展「櫻花與鮭」5月3日在臺師大公館校區中正堂及教學研究大樓盛大舉行,充分展現生科系對於生物知識熱情及樂於傳遞科普知識,今年配合臺北科學日吸引近千名民眾共襄盛舉。生科展116級王昱程總籌表示,本次活動從二月就開始籌備規劃,從展覽主題海報發表到訓練講師分享,都由學生組織、分工並聯繫適合展覽主題的學長姐協助,在過程中成長不少,也感謝夥伴全力相助。
從生態觀察到生態保育 生科系推廣科普知識
生科系學會王品靜會長表示,每年迎新都會帶領新生前往和美山夜觀,從教科書到野外實察,加深加廣對生物的認識。生科系115級許哲瑋同學補充,生命教育是無價的,因為熱愛台灣生物創辦了「一日生科生態工作室」,透過自製臺灣生物小卡及帶領實際野外實察,讓小朋友更加認識臺灣原生動物並宣揚保育概念,讓台灣生態永續流傳。王昱程總籌補充,這次設有「寵物摸摸池」,讓一般大眾有機會接觸少見的生物,靠實際接觸可以顛覆對動物的刻板印象,可以增加同理心並建立保育概念。
107級李宗宸校友表示,動物保育往往先解決人的問題,一般大眾看不到餵食遊蕩貓犬後的惡性循環,過度繁殖會影響臺灣原生種生存空間且增加人畜共通感染疾病風險。因緣際會下,成立「為野生動物而走行動聯盟」,透過實際倡議,讓立法機關跟社會大眾更了解這個議題,愛它就不要餵它,請做出讓生態永續正確選擇。
三大學習主軸並進 生科系培育教學與研究人才
臺師大生命科學系致力培育兼具教學與研究能力人才,課程重視基礎知識與研究方法訓練,學習主軸涵蓋生態與演化、生理、細胞生物暨分子醫學等,協助學生依志趣規劃未來,拓展多元出路。王昱程補充,這次海報展覽結合學生興趣做科普海報,並透過親自講解,讓一般大眾也能了解不同類別的生物知識,像是水域、昆蟲、鳥哺、生醫及植物等等。
細胞分子生物學組用比較微觀的角度去看生物的生理現象,以培養細胞配合研究變因,做出不同處理。賴韻如副教授表示,以分子生物學角度來看,因應Covid19疫情影響,DNA跟核酸等名詞逐漸活躍在日常生活中,為了讓艱澀的專有名詞變得親民,帶領研究生執行國科會科普計畫,利用可見的DNA模型,透過不同組合方式了解DNA的不同功能,再透過偏鄉巡講的方式,將知識逐層分享到基層。
生科系115級劉威慶表示,使用顯微鏡是生科系的必備技能,透過切片了解生物學上的特徵跟知識。若生物組織為液體或黏膜會利用抹片法採集。若生物組織為立體狀,會採用石蠟包埋切片法,將防腐處理後的器官包埋到石蠟中,再利用切片機處理。生科系114級王家凱表示,生態演化組主要了解生物與環境間,隨著時間變化的互動關係。生物觀察從日常生活開始,接續前人對於窗殺,補足在亞洲區資料的匱乏,並在ARRCN13亞洲猛禽研討會發表。
透過生科展不僅深化學生學術與實作能力,更將生物知識帶入社會現場,展現生命科學教育的溫度與影響力,為永續生態播下希望的種子。
(撰文:校園記者華語碩林姿均 / 編輯:張適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