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經造訪過位於基隆八斗子的海洋科技博物館,你一定會對於新穎高挑的建築風格留下深刻的印象,海科館中處處都是小驚喜,喜歡建築的朋友一定要去看看。

海科館裡有一些區域是鋼骨結構,還有些感覺不搭嘎的空間,詢問之下,才發現這是古今共存的建築型態,這些鋼骨建築就是日治時期 1937年開始建造的北部發電所的遺骸。北部發電所於1981年退役之後,地上權轉給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海科館為了保留這棟建築的精神以及避免太多的建築廢棄物,決定包覆式的建造海洋科技博物館,所以走進館內看到的鋼鐵建築,都是1937年興建的唷。

紀錄有功人員

有些建物會因為時代變遷而消逝,可就保存文化的思想,任何時代的建物都應該轉存為另一種形式留存下來,就如同麥克阿瑟將軍說:"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今天會產出這篇文章,完全是因為當初有批人鍥而不捨的去找資料,在改建初期,必須了解建築結構,以評估是否可以再利用,然而早年電力開發屬於國防機密,許多文獻不易流通,加上電廠閉廠太久,資料保存不慎以致早已散失。在類似拼圖的過程中,把北部發電所的面貌逐漸清晰,進而改建成今天美輪美奐的海科館。

 感謝 

 施彤煒,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研究規劃組組長。
 孫寶年,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講座教授,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第一任主任。
 林炳炎,台灣電力公司營建處檢驗組組長退休。

 以下的文章多有參考 以上三位老師的資料,再次感謝三位老師。

海科觀的前身 - 北部發電所

日本統治台灣時期,一直是將台灣視為農業生產基地,製糖、稻米、水果、水產、鹽田等產業都是當時日本政府經營台灣的重要產業。如果要推動台灣大規模工業化,一定先要發展電力產業,而且要提供廉價且豐富的電力,方能吸引企業家投資台灣,因此在日治時代後期開始興建發電廠。日本政府在選建發電廠地址的時候,社寮島(今稱和平島)與八斗子島是其中兩個考量的地點,因為兩個島與台灣島之間均有狹長海水道相隔,對需要大量冷卻水冷卻的大型火力發電所而言,是極為理想的建所地點。而且,建設在島與島間狹長水道的火力發電所,一邊抽取海水後,另一邊排放溫海水,使得冷卻效率大為提高。唯一的缺點是必須填海造陸,興建技術與成本均較陸地上為高,而且會大規模破壞海洋生態環境與資源。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最近幾個興建電廠的議題: 就可以知道爭議點在哪裡了。

1939年 北部發電所落成

1939年4月14日,《台灣日日新報》對北部火力發電所有相當完整的報導,翻譯內容如下:
在基隆的北部火力發電所,於1939年4月14日上午11時舉行落成典禮。此火力發電所是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在昭和11年(1936)為了台灣電力需求、調整水力發電所缺水時期發電不足問題,在北部設置的火力發電所。經過技術與經濟方面考量後,在八斗子設置發電所最有利,並得到相關人士的諒解,昭和12年(1937)2月著手基礎等其他設備、宿舍等工事進行,11月發電所本身鋼骨建設開始進行,昭和13年(1938)4月機械設備開始組裝。突圍以前日式宿舍區的正門,裡面規畫成為文化意念區。

有關發電所建築物與相關設施記載如下:

建築物本身為鋼骨、鋼筋混凝土建築,共5層,高30公尺,大約100尺。

建築物及機械設備的基礎工程是用鋼筋混凝土建造,全部打入岩盤設置,是極為堅固的構造。

其次發電所使用的冷卻水道位於發電所東側,穿過海中延長165公尺、高2.7公尺的防波堤中央,往外延伸420公尺,包括有明溝與暗溝的導水路。從導水路引進的冷卻海水經過回轉除塵網後送到發電所。蒸氣冷卻使用的海水水路設備延長335公尺,送往發電所西側。發電所東側的防波堤興建經費約15,000圓,因為防波堤興建之緣故,提升了漁村漁船的安全性。


有關運炭設備,設置了從瑞芳到八斗子間延長3,200公尺的索道,每小時運送量為70公噸,10小時共可運送700公噸。由索道輸送的石炭,可送到高2公尺,儲存容量8000噸的貯炭場。貯炭場上方有電動的門形操炭機,可自由自在移動,每小時可運搬70公噸的石炭。也就是說從瑞芳運搬過來的石炭,在貯炭場卸下的話,途中可藉由輸送帶送到發電所。此外,瑞芳車站與瑞芳貯炭場間有延長710公尺的電汽鐵道,以及瑞芳炭鑛與索道間延長45公尺的具有運炭機的產炭地與發電所間,有前述直接連接索道相連,可以順利地供應發電用燃料。

北部發電所的昔日榮光

根據文獻記載與訪談資料,北部火力發電所集合許多「台灣第一」、「日本第一」,甚至是「亞洲第一」的歷史特性。


(一)首開填海造陸,將發電所構築在海峽之火力發電所
北部火力發電所位於基隆市東北郊的八斗子,構築於台灣本島與八斗子島間之水道上。根據1931年(昭和6)5月5日大日本帝國海軍水路部的量測地圖,可以清楚看到八斗子島和台灣島間確實有海水橫亙兩島中間,至今,台灣尚無任何發電廠建構在海面上,北部發電所實為第一座經「填海造陸」後建構之火力發電所,工程困難度與複雜度可想而知,在工程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二)首座利用島嶼間海水冷卻之火力發電所
八斗子島與台灣本島原本並不相連,中間之水道被稱為「碧水巷」,或是「八斗子海峽」。大規模的火力發電所需要使用大量冷卻水,北部火力發電所廠址因而選在此水道上建構。填海造陸後,「八斗子島」變成「八斗子半島」,大大改變了區域的地形地貌。電廠的取水口設於東方長潭里漁港出口處,排水口則位於八斗子漁港出口處,出水與進水彼此區隔甚遠,除了大大提高冷卻效果外,並開創使用島嶼間,即使用「八斗子海峽」海水冷卻之火力發電所。

(三)亞洲規模最大、設備最新之火力發電所
北部火力發電所主發電機容量為35,000kw,所內發電為3,000kw,採用德國AEG衝擊式汽輪發電設備,日本C&W公司C.T.M型粉煤鍋爐兩座,發電規模均屬於大型火力發電所。廠房東西寬45公尺、南北長69公尺,樓地板面積2,100坪,為鋼骨、鋼筋、水泥建造之6樓建築物。附設一座儲煤場,東西寬95公尺,南北長47公尺,分室內儲煤倉(8,000公噸)與室外儲煤場(15,000公噸),室內儲煤倉並設有3公噸起煤機。76在《台灣日日新報》報導北部火力發電所起工式內容時,還特別描述發電所占地30,000坪,建坪750坪,建築物高約100尺,相當雄偉,為基隆市帶來一處偉大的景觀。


(四)確立新興工業台灣安定發展重要礎石
日月潭水力發電所的興建,被認為是推動台灣產業發展,與從「農業台灣」邁向「工業台灣」最重要的階段。日月潭100,000kw的水力發電所興建後,其供電範圍包括北部及南部用電,再經過北部與南部的第一次變電所後,電力可送達各地。水力發電的優點很多,但卻無法對抗枯水時期發電量不穩定,以及因水災發生使得發電所被淹沒,或是取水口被土砂淤積而無法發電的問題。北部火力發電所興建目的之一,就是要強化台灣最大的供電心臟──日月潭水力發電所而設置。因此在1937年2月23日起工式的報導中,記述了北部火力發電所之興建,可補給水力發電所在冬季因缺水而使發電穩定,奠定台灣工業化的基石。

(五)參與「農業台灣」飛躍「工業台灣」關鍵推手
欲發展工業,必須先著重於發展動力來源,而電力產業發展為一切工業發展之動力。工業發展不但倚賴電力,而且是需要合理與更廉價的電力。而且由政府來經營電力事業,也被認為是國力培養的要件。而一個國家是否已經工業化,比較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多寡是其中一個指標,如果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就可稱這個國家已經進入工業化國家的階段。1939年(昭和14),台灣的工業產值首度超過農業,北部火力發電所確實參與將「農業台灣」推向「工業台灣」關鍵推手。因此被認為具有進入工業化階段之重大意義。


(六)首座高溫高壓之火力發電機組
北部火力發電所使用德國AEG衝擊式汽輪發電設備,主發電機容量為35,000kw,所內用發電機容量為3,000kw,日本C&W公司CTM型粉煤鍋爐兩座,蒸汽最大連續蒸發量為每小時各209,000磅。蒸汽壓力可達34大氣壓(500 psi),蒸汽溫度可達410°C。然而在《台灣日日新報》1937年2月23日的記載,蒸汽壓力可達37.5大氣壓,蒸汽溫度可達425°C,每日需用石炭550公噸。運轉當時,均屬於首座高溫高壓型式之火力發電所

(七)現今最大的火力發電廠遺址
日治時期的北部火力發電所建構於「八斗子海峽」上,為高約30公尺的建築物,加上填海造陸的基礎工事、海水取水與排水涵管、防波堤等其他附屬設施,在當時已為相當受矚目的建築物。若加上政府遷台後接受美國技術援助擴建的第二棟火力發電所,其廠房規模更為擴大。然而,歲月是把殺豬刀,北部火力發電廠經過多年之使用發電機組已經老舊,於1981年舉行閉廠儀式後,暫時曲終人散,北部火力發電廠就這樣無聲無息、湮沒在荒煙漫草中,足足被人遺忘20多年。近年,由於歷史文化保存觀念逐漸被重視,日治時期興建的北部火力發電所,由於其特殊的歷史價值,於2004年被基隆市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物。北部火力發電廠在無聲無息中,又寫下另一個不為人們注意的歷史──台灣最大火力發電廠遺址。


(八)成為全世界第一座由火力發電廠轉變成海洋科技博物館之建築物
由大型火力發電廠轉型成為公共建築之例子不多,如英國泰唔士河旁的火力發電廠整建成為泰德美術館(Tate Modern),成為國際著名觀光景點。海科館籌備處整建北部火力發電廠計畫,除活化歷史建築空間、樹立海科館特有展示與建築特色外,也成為世界建築界與博物館界之焦點、提高台灣在國際的能見度。

 北部發電所的重生

北部火力發電廠舊稱北部火力發電所,或稱北部發電所(簡稱北火電廠,台電同仁暱稱「八斗子電廠」),為日治時期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台灣電力公司前身)於1937年(昭和12)開始建造,1939年(昭和14)落成,裝置容量為38,000kw。政府遷台後,於1953年(民國42)擴建廠房,1955年完成新廠建設,裝置容量增加40,000kw。電廠經多年營運,於1981年除役,基隆市政府向台電租用北火電廠廠址後,於1997年撥交教育部供興建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簡稱海科館)使用,海科館籌備處於是展開北火電廠建物整建為海科館之計畫,並致力推動此一以人與自然共生、人與歷史接軌、科技與人文融合的建館使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nerous Beau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