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是氣候極端變化,災難頻生的世代,而渺小的人類無法避免災難降臨於是我們只能被動的面對現實,做好防災準備!同時這個世紀也是搶能源,搶水,搶糧食的年代:在今天國與國之間嚴格的界線與限制,人們為了生存將要面臨接受嚴苛挑戰亦或是選擇遷徙,離開生長的土地;此外隨著全球化,公共衛生已然成為全球的議題,疾病東南西北的傳染,病毒變本加厲的變化成為無藥可醫的大魔王,我們應該要如何因應?或許我們無法解決問題但是正視問題很重要,我們無法再對這些現象視而不見,我們力量雖小但至少我們能盡一份小心力。People have to do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 

每一年的四月二十二號是地球日,為了提醒我們,我們所居住的星球也是個生命體,他不會說話但是他正在承受著幾百萬年以來最強烈的衝擊與考驗,自工業革命1781年後,空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從兩百八十ppm以往年的百倍速度飆升,到2014年我們空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已經抵達400ppm,(這是三百萬年以來溫室氣體第一次飆破400ppm),這些溫室氣體幫地球穿上厚厚的羽絨外套,除了讓地球的熱能快速累積,也無法有效排出熱能,最後,地球必須承受地心的熱能還有從外太空來的太陽輻射。


地球日談全球暖化

中研院的汪中和博士從四個角度切入,溫室氣體濃度的快速升高對地球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其中影響程度北極>地殼>海洋>大氣層

一,大氣層暖化的趨勢與影響
大氣層的暖化,讓地表的溫度呈現"跳躍式的上升",若氣溫十年為一個單位,我們去觀察自工業革命後的氣溫上升圖表,就會發現,原本緩慢上升相連的氣溫圖,在1900後開始呈現跳躍式的上升,這代表著氣溫的上升幅度愈來愈劇烈且快速;季節的高溫改變,原本成常態分配的季節氣溫圖,近幾年來已經有慢慢向右偏移的趨勢,這代表著我們的四季開始變化,寒冷的日子愈來愈少而炎熱的日子會愈來愈多,而且將會面臨破紀錄的高溫。


地球日談全球暖化

二,海洋的暖化的趨勢與影響
海洋擁有調節氣候的重要功能,當海洋開始吸收大量的熱能其從物理,化學,生物面開始改變;大氣跟海洋的交互作用會顯的更強,而狂野颱風的生成以及超大豪雨的機率也逐漸上升,莫忘09年的莫拉克颱風,降下三千多公厘的降雨,幾乎是台灣一年的降雨量,其後的西南氣流帶來的超大豪雨更是重創的高雄屏東地區,而其發生的機率是兩千分之ㄧ,莫忘12年蘇拉颱風在宜蘭降下一千七百公厘的降雨,其發生的機率是一千分之ㄧ,台灣在三年間發生了兩個發生機率微乎其微的超大颱風,我們無法避免颱風的來臨而我們能做的只有做好防災準備,以面臨極端天氣氣候變化。


三,地殼的暖化的趨勢與影響
地球除太陽輻射吸取熱能之外,其地心也含有強大的熱能,而地殼暖化造成土壤的濕度降低(當然依每個地方而異),增加了乾旱發生的機率;地殼暖化也造成地殼能量的快速累積,影響地球的物理性質,造成地震,火山,海嘯的頻率與規模上升;台灣與日本都位於歐亞板塊以及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其世紀大地震發生時都有所謂的相互關係,或許我們無法預測大地震何時會發生,但依照先前的日本發生大地震時,其後臺灣發生大地震的機率相對提高的經驗(阪神大地震vs集集大地震),在這次日本發生311關東大地震後,國人實在應該提高警覺;其次台灣斷層分布多且廣,其中有不少都位於都會地帶,專家學者不只一次的提醒及耳提面命不是沒有道理。


地球日談全球暖化

四,北極的暖化的趨勢與影響
北極地區是近年來升溫最高的地區,而其影響是直接衝擊到全球,直接影響氣候,海平面上升,地殼不穩定等等;聯合國跨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根據衛星觀察顯示,20世紀每年上升1~2毫米海平面,自西元1993年平均海平面每年上升3.1毫米的速度,海平面的上升也開始呈現跳躍式的上升。此外,IPCC的第五份評估報告保守的預測,依據地球暖化進展情境,預測21世紀結束前海平面會上升30公分至70公分,格陵蘭與南極冰帽將是海平面上升的巨大貢獻者,且它們造成上升的速度可能比之前想像的還要快。

在北極地貌上最大的兩塊冰洋,北冰洋以及格陵蘭,其保護格陵蘭的北冰洋正以驚人的速度溶解,根據圖表在2020~2030年的夏季,北冰洋及將呈現無冰的狀態。一但北冰洋消失,格陵蘭勢必也會加速消失,此時深埋於永凍層之中的甲烷(CH4) 到時也將現於世。


未命名

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需要連續不排放,百年之後才會消失,這對應到今天我們的生活環境是難上加難,大量的溫室氣體還是日以繼夜的排放,人類用短短的三四百年造成自己必然的危機,而我們已然沒有時間去處理這樣的問題,五到十年後北冰洋夏季無冰,而格陵蘭也開始融化,海平面上升是必然的,而因為潮汐的影響台灣的上升幅度是世界的兩倍,首當其衝的蘭陽平原期西部都會區,將如何因應?


地球日談全球暖化汪中和博士相關報導

 http://www.tcap.ndc.gov.tw/climate-change-aspects/experts-column/item/521-400ppm.html



地球日談全球暖化EARTH DAY地球日小知識
地球日的構想源自創辦人尼爾森(Gaylord Nelson),他親歷過1969年加州聖塔芭芭拉嚴重漏油事件引發的混亂。受到學生反戰運動啟發,他瞭解到若能將這樣的 力量注入到「空氣、汗水等污染正不斷擴張」這樣的公眾意識中,這力量可迫使全國性議程納入環境保護議題。 結果,在4月22日,2,000萬名美國人進行 橫跨美國東西兩岸大規模的全國遊行示威,為了一個「健康永續的環境」而走上街頭、進入公園和體育場,數千所大學院校籌組抗議環境惡化的活動。許多環保團體,其成員長期對抗石油外洩、製造污染的工廠與發電廠、未經處理的廢水、有毒廢棄物處置、殺蟲劑、高速公路開發,荒野消失與野生動物滅絕等等問題。1970年的第一個地球日促成「美國環境保護署」的成立,並催生《潔淨空氣法》、《潔淨水法》、《瀕危物種法案》通過。


泛太平環護聯盟 (台灣綠能抗暖化協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nerous Beau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